学习贯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j9九游会登录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对接 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
司徒渝校长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突出高职教育类型特征,以产学对接、提高质量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办学就跟进到哪里;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努力为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创新共建体制,合作办学,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我校地处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德阳,是国家在50年前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四川省经信委和德阳市对学校实行共建,构建了“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的办学格局,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高职教育的强劲合力。四川省在学校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配套了技改专项资金。德阳市与学校共建国家机电职教综合实训基地、公共图书馆,优惠提供发展用地等,直接和间接投入达3亿多元。我校通过与重装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引进企业设备5500万元,建立了6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
    2011年,经省经信委牵头,组织省内100家大企业集团、10个重点产业园区与学校实施对接,校企合作建立“四川工程产学研园”,形成产业对接的组织框架。学院还建立了四川省机械工业数控、焊接、计算机应用与培训中心以及德阳市机械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等,拥有2万余平米的实训实验场地,目前这一平台已具备了一流的基础条件和完善的服务能力,并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强化工学结合,合作育人,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
    我校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三个对接”,即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建立起了“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例如,当中国二重研制世界最大的模锻压机,急需模锻高技能人才时,学校及时跟进,开设模锻专业,实施联合培养,实现了“大型项目建成,高技能人才到位”目标;当东汽急需焊接高技能人才时,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培养的142名毕业生全部取得符合欧洲核电焊工标准的技能证书,满足了东汽产品结构转型的需要。
    学校通过“校中厂”,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厂中校”,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通过“三引三进”,让学生在校企双重文化的熏陶下,接受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授,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针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建工作“真空”,我校与企业基层党组织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施校企合作育英才计划,实行“双汇报、双考察”制度,要求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创先进、争优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我校还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和校领导、中层干部、教授等一起担任班级导师,帮助学生树立报国理想、规划人生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指导就业创业,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三、拓展服务空间,合作发展,实现校企共赢
    学校紧密跟进企业需求,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我们的研究往往今天完成,明天就能应用到生产。”例如,我校机电系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项目的工艺设计、程序编制及产品试制。我校毕业生钟成明,作为校企共建的工模具研究所所长,与工厂技术骨干、学校教师一道完成了12项技术攻关,取得8项国家专利。学校还顺利完成了“切削液对工件材料的影响及应对”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针对当地大量中小企业欠缺研发和j9九游会登录的技术支持的现状,我校主动派出骨干教师给予帮助,服务过的单位已达400余家,解决他们“有操作工人、无技术团队”的难题,促进了装备配套企业的行业协作能力。我校还为企业员工准备了“回炉”延伸培训,组织机械、电气、软件等各类转岗技能培训近30余次,惠及3万余人次,拓展了社会服务空间,实现了校企共赢。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j9九游会登录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