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 , 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技术与人才竞争中的胜败。wto 文件把教育定义为一种服务产业, 随着教育认证体系的国际化, 我国教育面临国际性挑战。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逐步转向技术强国的战略决策, 要求我们加快教育进步的步伐。
[关键词 ]《纲要》; 人才竞争 ; 国际交流 ; 教育全球化
[作者简介 ] 齐天骄 (1988 - ) , 女 , 山东省潍坊市人 ,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
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学习方式的改变 , 教育在加速全球化的进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将给世界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 中国的未来将面向全球化时代,在技术进步中迈出坚实的一步是中国的人才发展战略。
一、国际人才竞争与技术竞争
马克思说:当交往具有了世界性质 , 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 , 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 才能够保障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历史呈现了伴随战争的是技术人才流动和战后技术传播画卷。这本身是一种进步, 证明了技术能创造财富。唐朝兵败大食, 不少工匠被俘, 使丝织、绘画、金银制作技术传入西亚和欧洲 , 造纸技术藉此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在杜环的《大食国经行记》中列举了大食都城的名匠对技术进步的贡献。16世纪以征战和掠夺闻名的奥斯曼人帖木儿攻占伊朗首都后, 将700名具有科技才华的学者、艺术家及优秀的工匠“掠回君士坦丁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前规模, 大战期间约 20 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流入美国 , 爱因斯坦、赫斯、德拜、洛伊均在其中 , 为战争的胜利进行研究。
二战后, 美苏两国竞先搜寻和捉拿德国科学家, 117 名德国科学家被胁迫到美国的, klaus fuchs 带去的核秘密为苏联的原子弹研究工作做出贡献。二战至今, 几乎美国所有的重大科研成果 , 都有外国人才的印记[1] ,“成千上万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教师等科技人才的贡献不可估量 , 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变得更加强大和富裕。”同时, 美国将大部分引进的科学家转到大学当教授培养人才, 为美国的下一代带来了其他国家优良的科学技术、学术思想和好的学术风气 , 形成了美国的科学技术“人才链”。
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正在进行新的人才争夺战, 美国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 以高薪、优越的工作环境及精良的科研设备吸引了大量国外科技人才。目前中国留学生已达20 万人, 成为美国海外学生的主力, 并以每年10 %的比例增长。尽管中国留学生的激增使得我们有机会吸收西方国家顶尖的科研成果和优秀的管理经验, 加快中国的发展步伐。然而, 部分留学生毕业后的定居美国 , 造成了我国的人才外流 ,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二、人才、技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技术人才竞争将推动技术进步 , 带来经济发展。美国深知外来文化精英和人才对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二战前主要依靠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美国跃升为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 , 成为军事、经济和科技强国 , 真正起核心作用的是美国实施的抢夺人才和吸引人才战略。nafsa (全美外国学生顾问协会) 2006 年的一项声明中表示: 确保美国移民体制与全球经济发展步伐相符是移民体制的中心问题, 最重要的在于增强美国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能力。提出美国必须通过自己的移民法和签证政策,营造和支持鼓励外国人才贡献能力的氛围。在移民法中规定: 特优、特殊或特异技能的外国人、著名教授或杰出研究人员、跨国企业的经理或管理级人员为第一优先者。而且, 非移民签证也有调整, 1952 年规定了来美国就业的外国人延期三年的规定。1990 年修改后规定每年该签证限量6. 5万个, 2004年, 非移民签证年发放量增19. 5万个。
美国cato研究所stephen. moore曾表示 , 他们的研究发现, 每增加一名外来的高技术人才相当于给美国带来大约 11 万美元的人力资本 , 每增加 5 万个非移民签证则相当于将外国公民的 55 亿美元财富转移到美国公民的手中。bill. gates认为, 美国具有的从全球招募创新思维人才的能力是美国在全球高技术市场中的最大优势。
三、2009 年教育全球化进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用专门的篇幅讨论了教育国际合作。地区性教育合作、教育质量和教学模式是 2009 年人们探讨的热点。从 2009 年的国际教育会议可以看到地区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教育的南北对话、质量保证、电子学习和在线学习、国际教育合作几个方面[2,3] 。
教育的国际合作包括项目合作、人员与教师的培训、研究课题的合作、学者互访交流等等。马里兰大学的 m. kristin 教授在她的演讲中说: 教育合作的基础是理念和价值观的融合 , 在德加美的教育研究合作并不是让任何一方放弃自己的观点 , 而是集合了德国人的严谨、美国人的开放和加拿大人的灵活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 , 协作、探索使得他们的研究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教法方面都开拓了新内容。
中国在电子化教学方法上参与的国际的合作课题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 为我国学生提供了国际上的优秀教学资源和接受优秀教育机会 (国际会议上通常将教育公平界定在国际范围内讨论) , 例如 mit 提供的大量优秀课件 , 让我国学生体验世界优秀大学的教育 , 也促进了我国的教育和教学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教育认证包括学历互认和执业资格互认两个方面 , 其更深层的价值是国家技术水平和职业 (就业) 能力在国际上被承认的程度。因此说它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向技术强国转型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最典型认证的是华盛顿协议 ( washington accord , wa) 。它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德国在进入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进程中加快了自身的教育改革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 这点和我国的教育中长期规划有着相似的背景。突出的是德国教育质量保证由官僚式的、复杂漫长的州政府检查转向全国性、制度化、非政府认证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 , 出现了地区性认证机构和专业性认证机构, 并由 german accredi2tation council 认定认证机构的资格。
值得重视的是经过 asiin 认证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欧洲工程师”的头衔。这是国家向技术密集型出口转化的重要条件 , 没有自己的国际认证的技术人员 , 高技术出口将是一句空话。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我国教育在国际上被承认的程度是波动的 , 例如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的专科学历教育在一个时期内得到国外很多国家的承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演 , 有逐渐不被承认的趋势。客观地讲, 这和重视教育质量的程度有关, 也提示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和质量保证方面必须改进。教育质量不解决, 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 , 也影响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大国战略转型进程。
四、机遇与挑战
可以说, 经过改革开放后的长期努力,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有了空前的发展, 对国家振兴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接二连三的国际金融冲击面前, 中国经济的持久增长, 建设成就为世人瞩目。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从制造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变的战略调整将给中国教育一个空前的发展空间。然而, 面对机遇还必须面对挑战。从国内角度看 , 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 , 需要认真改进。如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 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 创新人次培养模式;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 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面对教育行政化倾向 ,要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 , 加强地方政府教育统筹 , 扩大教育开放。[5]
据2010年世界大学排名, 中国大陆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位于第 50 和 56 位。如果就整个中国而言, 最靠前的属香港大学, 位于第26 位。根据排名指标 i 分析中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并不突出。
从教育的全球化看 , 国际上教育学者研究热点需要国内探索。如: “知识维度灾”与重构学生能力知识体系、应用概念地图重组教学内容、新教学设计理念、对开放教育中的福田主义教学模式的批评、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等问题[3]。缺少与国际同步研究势必会影响对外合作的预期 , 也可能拉开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教育需要梳理的一个问题是学科名称。庄国士教授认为: 现在国内大学的学科分类也有问题。时代在改变 , 但学科分类几十年从未变。如国内学科分类 , 本科有一级学科“国际政治”, 没有国际关系; 而研究生有国际关系 , 没有国际政治。尽管两者内容区别不大 , 但和国际上的专业不对应 , 势必影响我国在实施规划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纲要》谈到学生择校和教育的公平。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之一是教学方式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不合理成分的羁绊 ,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 (例如阅读能力) 的终身损害 , 它正在拉大我国教育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因此 , 要造就新一代学子 , 让学生学会读书 , 首先是教育工作者理念更新、教学模式转变。造就更多优秀教师 ,实现教师配置平衡 ,缩小学校差异 ,加之优秀教师流动的积极政策 ,学生择校表象必然迎刃而解。同时看到 ,虽然我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政治、经济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但仍有打着名校旗号另立下属的现象扰乱了教育秩序 ,良莠不齐的“教育资源”也加剧高等教育不公。
五、相辅相成的多元教育
《纲要》还涉及的一个问题是终身教育 , 这就是教育体制多元化的存在。[6]
《纲要》对学习方式多元化作了全面叙述。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学习方式也基本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学习方式 , 而学历认证可能和教育国际接轨相关 , 和国家的经济转型密切相关 , 需要逐步解决。
《纲要》全面叙述了我国现存的办学方式的多元化事实。笔者认为主要分为国家办和非政府院校。国际上称公办学校为福田主义 (fordist) , 其主要特征包括考虑固定资产的投入、注重教育的标准化 , 是一种“大规模生产模式”。非政府的教育 , 专家称之为开放教育 , 更多的注重可变成本的投入 , 考虑教育的效益、注重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需求。应该注重两种教育模式的均衡发展。
多元化是一种存在的事实。我国需要的是对多元化的正确认识: 大家在同一个世界 , 都在为社会贡献; 各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只要相辅相成 , 注重协作, 在纲要的总体框架下和谐发展。其中需要加强保障人才质量意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师资质量。
[参考文献]
[1 ] todd. 国防经济学 [ m]. 北京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7.
[2 ] from access to quality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 global issues and trends - some reflections from the 2009unesco world con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 r] , mariana patru , 20091
[3 ] 齐宏。 远程开放教育评价. aaou 第 23 界年会综述 [j ]. 中国远程教育 , 2009 , (12) .
[4 ] 董宝良.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 m ]. 武汉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7 :. 394.
[5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n ]. 光明日报 , 2010 - 3 - 1.
[6 ] 齐宏1 中外工程继续教育的比较研究 (课题报告) [ r]. 2008. [责任编辑 王爱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