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3日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蔽伟大复共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耘~.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2020年)》是夸后一个时期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末买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性社会、进八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本刊将围绕“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儇开研究与探讨.欢迎高等教育研完的专家、学者厦高等教育实践工作者踊跃参与。奉期讨论主题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理论与宴践,历时近两年研制工作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乍)》(以下简称《纲要》)终于在20l0年7月13一14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了。至此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中也竖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将会推动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目前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是全国教育系统的中心工作。我们相信,只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我们相信,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战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全面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本期专题特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主题,集合了各方面的文献、研究资料。供大家参阅。
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思考
吴岩 王晓燕 王新凤 王俊 扬振军
摘要:紧密结鲁最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战略任务提出京津冀区域应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实施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提出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是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为基础,以高等教育溢出效应倍增为特征,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可以全面促进区域内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成功实施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新模式的前提是政府思想解放,关键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科教资源统筹。
关键词:先导发展;科教驱动;发展模式:京津冀区域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研究项目(08qg01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十三: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aga08340)课题中期研完成果之一
历时近两年研制工作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乍)》(以下简称《纲要》)终于在20l0年7月13一14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了。这是一个对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指导意义的历史性文献。《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其中,高等教育在《纲要》中所占的分量很重,高等教育如何发展不仅对于2020年中国教育总体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的实现至关重要,而且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等国家发展口标,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可持续和谐发展来讲,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最近,北京教科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课题”研究团队紧密联系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思路,提出了“三关系、四模式”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沦,即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先导”、“伴生”、“跟随”三种关系;在此关系下,根据所在区域的特征和主要的动力机制进一步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市场主导、经济驱动.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混合动力、多元驱动”四种模式。本文是在“三关系、四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进行的专题研究。
一、高等教育先导发展。京津冀区域发展应该确立的新理念、新战略
(一)21世纪国家间的激烈竞争博弈中.高等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集聚区域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
2006年9月,美国政府在《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未来指向》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卓越、创新和领导力的国家能力将成为我们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2009年11月,英国政府在《更高目标:知识经济中大学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学是知识经济和文明社会的心脏,是英国保持国家特质并屹立于世界的根基。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就,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思想和文化潮流”。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在规划2l世纪继续保持领跑地位战略时,发达国家将高等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把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制胜法宝。在世界发展史上,文艺复兴对期的意大利,工业革命中的英国,以及之后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兴盛都是以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作为基本支撑路径的。
高等教育集聚的区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发源地和汇聚地。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带是美国高等教育最为集中的区域,聚集了暗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吸引着美国各州乃至全世界的青年才俊和优秀学者在此学习和工作。每年为该区域培养数以千计的各学科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为区域内各类产业蓬勃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除世界一流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博士顿一华盛顿城市带也拥有诸多地方教学型大学和社区学院。接受纽约市财政拨款的纽约城市大学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公立大学拥有超过26万的学位生和27万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学生,为本地劳动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供坚实平台。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作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美国渡士顿一华盛顿城市带贯穿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和哥伦比亚特区,这一区域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金融业、创意产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政府信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尽管该区域仅占美国国土面积的3. 68%,但其在2008年占全美gdp的比例高达22. 4%。连同五大湖区域、旧金山一圣地亚哥城市带区域和德克萨斯州阳光地带,美国东四南北四大著名区域的发展都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各自承担不同的国家责任和使命,共同铸就了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在这些区域,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高等教育集群以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标志的集聚----溢出效应倍增,有力地保证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能力始终处于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前沿水平。可以说,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布局与技术创新的关键核心要素,一国之内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区域,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
(二)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是优化京津冀区域发展思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选择
京津冀区域发展潜力巨大有可能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我国绎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是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制高点与桥头堡。在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与天津两大可以打造成为全球具有重要意义的“双核”门户城市,是最具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的区域。在经济上,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试点区,大飞机、大火箭、大炼油、大乙烯、大造船、大机车等国家重大项目落户京津冀区域。京津冀区域开始成为吸引和凝聚创新人才和创新科技,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至关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优化发展主体功能区。在文化上,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体现与标志。在全球以文化为主要标志的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京津冀区域内极其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将有机聚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成为打造中国特色软实力的主要阵地。在交通上,京津冀区域内汇集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四大重要能源货运港口,京藏、京承、京哈、京律、京石高速公路与京津、京石高铁形成了放射状便捷高速变通网络,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紧密连接全国、全世界.京津冀已经建设成为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国际航运、国际空运和国际物流中心。京津冀向内辐射和带动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向外积极参与东北亚合作与发展。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发展框架下,京津冀区域未来发展必须走优化发展的道路。京津冀区域的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开始减弱,必须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必须把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要走区域优化发展的道路,必须依靠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只有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强大的高等教育集群优势,实施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才能为其全方位输送优质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高等教育先导发展应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应成为优化京津冀区域发展思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选择。
二、政府主导、科教驱动: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是指:中央政府与区域内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紧密协作,以规划、财政、人事、法律等宏观政策调控手段为主,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整合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确立区域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战略,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影响全国的创新发展。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是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为基础,以高等教育溢出效应倍增为特征,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一)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为基础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以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关系为前提,高等教育发展引导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本身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的重要标志。
1、京津冀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生态集聚效应显著。无论从数量、质量、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来说,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都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国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主要代表,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的密集程度和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在世界各国发展中都是不多见的,是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得天独厚的最大比较优势。
京津冀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总规模占全国1/10以上,北京、天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每十万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都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每十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基本达到了国际大都市的平均水平: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和高水平大学数量居全国之首“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占全国的1/4强,设有研究生院普通高校占全国1/3以上:京津冀区域研究生教育总规模占全国1/5,博士研究生总规模占全国1/4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开放程度最高京津冀区域外国留学生在校生数量占全国40%,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外教占外教总数32.4%,京津冀区域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也保持领先水平;高校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以及拥有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的比例居全国之首。此外京津冀区域还聚集着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高水平科研院所。这一切都为在京津冀区域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实施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先决条件。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要求改变区域高等教育亦步亦趋跟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从区域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冉发进一步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和普惠化水平,使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中心。
2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贡献力强,资源溢出效应倍增。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以高等教育为核心的“技术术进步”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技术(或知识)、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人力资奉提升、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以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倍增推动区域发展为基本特征。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强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用大。北京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社会的贡献力逐年增加。北京教科院高教所经过计算,得出1990一2007年北京高等教育对地区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是3.3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之多。1990-2000年,天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48%,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天津高等教育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能力居全国前列。京津冀区域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城乡人口比重和受教育程度差异比较大,在未来数十年,还将面临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挑战。据预测京津冀区域人口总量将于2027年达到峰值——1 .26亿,超过京津冀区域人口承受能力的上限。区域内劳动力转移,区域外大量流入劳动力的培训等问题都需要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加强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为区域内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多类型、多规格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撑。
长期以来河北为京津两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甚至做出很大牺牲。京津反哺河北支持河北共同发展,既是经济上应尽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政府稳定的要求,其中高等教育可以发挥独特的功能。整合京津冀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发挥外溢功能,可以有力促进京津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合作,虽终促成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的和谐稳定。在区域合作发展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走在了前面京津冀区域需要把握时机,迎头赶上。
(二)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全面推进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同家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全面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要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国家政策驱动、外资投入驱动模式为主资本的集聚效应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所累积的问题和矛盾也只益尖锐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型。世界金融危机也迫使我国进一步加速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从出口外向型经济向进一步扩大内需、内需外需并重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科技创新力和知识贡献力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又好卫快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京津冀区域已经形成专业化分工和适度竞争并存的产业格局,产业发展呈现出不断加深的专业化趋势。要使京律冀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其强势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际发展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关键问题就是必须增强区域技术和知识自主创新的内生能力,形成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和大的产业集群.使区域弪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京津冀区域肩负着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也是拉动中国区域经济成长的强大引擎。从京津冀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区域高等教育已经具备生产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和创新人才的能力一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就是要以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促进区域内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
1、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原始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尤其以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发现和发明为主。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原始创新的主体。作为国家基础研究最重要的资源集聚区,京津冀区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首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京津冀区域基础研究投入居全国之首,2006年京律冀区域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1056. 57亿元,占全同的18. 35%,而基础研究投入占到了全国的近50%左右。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明显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唯一能与美国,德国、韩国等高技术领域强国投入水平相当的区域。第二,京津冀区域在基础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方面在全国居领先水甲。第二,京津冀区域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居全国之首。2007年京津冀区域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达到45026篇,占全国的26.2%,领先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并保持逐年增加的裆势。第四,京津冀区域高校科技人员占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的此例占全国之首。2007年京津冀区域高校科技人员7. 84万人,占该区域科技人员总数的12. 1%,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增强我国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解决我国经济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地方贡献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实施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京津冀区域高水平大学原始创新的能力水平和主体作用。
2、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能力。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相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也就是说,集成创新是将已有技术有效组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发挥高等教育的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只本是依靠集成创新实现科技腾飞。国力强盛的典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建立官产学研合作组织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种子或创意的基础上,促进新风险企业的创办;改革国立研究机构和国力大学为独立行政法人,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自主性和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措施,日本往新技术革命中,实现了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腾飞。
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非常审视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在国家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台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等意见和措施。2007年京津冀区域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971 .3亿元,占全国的43 .6%,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合同成交数占全国的28.4%,长期领先于珠三角地区,从2006年开始高于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在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关村科技同为例,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每年产生的辐射全国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数千项。集中了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软件开发和生产基地。中关村是以北京地区高等院校集群为母体的,在这里密集坐落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213家,两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7%,是我国最大的科教智力资源密集区。近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对北京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在60%以上,对经济品质提升和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京津冀区域还拥有亦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等多个科技创新区,成为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的主要集散地。
倡导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需进一步发挥高校在集成创新中的作用,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显著提高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能力。
3、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发展中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发优势”,即可以凭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实现技术赶超。日本、韩国、爱尔兰等国家十分注重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成功走出了一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后,国家和各地相继颁布实施了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实施细则,强调“积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开发,或者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依托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智力、信息、资金和政策资源,引导区域内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在实践层面上,也进行了引进高等院校共建创新载体,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探索。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作用。第一,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中的技改项目,以高校众多实验室和科研项目为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载体。第二,以培养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精通同际规则的人才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撑。第三,建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区域,为我国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拓展空间。
(三)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强调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政府主导是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从区域发展来看,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它不仅负责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而且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还要发挥基础性作用。
1、京津冀区位特征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模式必须强调政府主导。第一.京津冀区域的经济主体是国有经济,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第二,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公立高等教育,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中有20%是中央直属院校,北京地区中央直属高校占40%。因此要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发挥区域高等教育的合力必然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第三、京津冀区域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承担重要的国家使命,它的区位特征和战略地位要求其改革发展需要突出强调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国家意志。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意中关村先行先试,为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调整滨海新区行政规划,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此前,国务院还批准首钢整体搬迁至河北曹妃甸,启动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规划。国务院在京津冀区域的一系列措施,反映出京津冀区域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复杂性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紧密协同,突破原有行政区划的界限,对区域发展和体制改革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
2、政府主导不等同于计划经济。政府主导并不是计划经济的专利。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国家,在相当长时期美国甚至没有设立联邦政府教育部,但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曾有过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干预成功主导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做法。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著名的赠地学院运动。美国政府和国会以法律的形式强有力地主导了高等教育的布局规划出现了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应用型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中央政府各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做好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建设与优化发展区主体功能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区域高等教育,做好跨行政区划的发展规划,为区域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谋篇布局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三、思想解放、体制创新、资源统筹: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
(一)政府思想解放是前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科教资源统筹是重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京津冀区域发展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凭借其良好的商业传统和轻纺工业,河北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矿产区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异军突起、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战、孤立发展。北京天津凭借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人才、资金、技术优势,经济快速发展,而河北不仅没有搭上“京津经济快车”享受辐射带动之利,反而由于环绕京津,在人才流、技术流和资金流方面出现巨大的“空吸现象”,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紧邻京津的河北地区还出现了人口超百万的环京津贫困带。同时,随着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京津两地的发展也因为缺乏足够的腹地支撑越来越陷入“现代化孤岛”的困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跻圈和经挤带”。京律冀区域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其发展模式亟待创新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做强区域高等教育,以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这是根据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实际和比较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的一次创新。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进,前提是三地政府部门思想解放,关键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三政府必须摒弃本位主义的发展理念,形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大视野、大规划,在管理体制机制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界限,同时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有力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
加大统筹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是成功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的重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京律冀区域科教资源分布差异巨大,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京津冀地科教资源密集,而河北面积是北京的11. 4倍,人口是北京的4 .4倍,普通本科院校却只有北京的1/2:京津两地相继进人高教育普及化阶段,而直到“十五”末期河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1%,尚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同时,河北省科研机构数量和整体实力与京津两地差距巨大。京津冀三地科教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对区域产业梯次转移和技术成果扩散转化都将造成重要影响。第二,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统筹不够,对区域经济整体贡献力不高。由于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科技与高等教育管理分属两个系统,系统之间的资源统筹乏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各省市科教资源的配置,更多地体现出为本地产业发展服务的取向,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明显不足。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与河北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等大型综合项目加快推进,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层面的科教资源统筹力度,京津冀医域科教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第三,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各有困,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土地资源短缺日益凸显。空间布局结构问题制约困扰着北京高等院校的优化发展,同时,北京市属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生源结构优化的问题。天津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发达,而普通本科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与北京优质高等教育错位发展问题。河北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高等教育需求强烈,但省域内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打破行政区划带来的政策壁垒和限制,优化区域内的高等教育资源,实行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强区计划势存必行。
(二)以启动国家教育体系改革试点计划为契机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
1、坚持政府主导、点面结合、梯次推进、追求共赢的基本工作原则。《纲要》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第六十七条提出“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对于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工作原则:第一,政府主导,京津冀区域合作必须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三地政府主导作用。建议国务院责成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国家发政委指导下联合制定《关于推进京津冀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此之下,充分发挥三地救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和在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教育资源调控、优先合作领域确定等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第二,点面合作。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注重实效、稳步推进通过区域内各地教育行政机构的协调沟通,确定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合作领域的顺序,按照“项目合作——全面合作——一体化发展”的工作目标,以点带面,优先推进共识程度高、条件成熟的合作事务或项目,力争在一定时间内有所突破,从而不断积聚对于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区域教育合作内容的范围和水平。第三,梯次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遵循“总体规划,先易后难,区域联动.整体提高”的发展路径,使京津冀地区成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中心、国际教育信息交流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教育资源输出中心。第四,追求共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以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宗旨,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2、北京、天津应该扮演积极的倡导者、真诚的合作者、务实的行动者的角色。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发达地区,北京、天津应在促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扮演好三个角色:即积极的倡导者、真诚的合作者、务实的行动者。所谓“积极的倡导者”,就是必须跳出行政隶属和地区利益的狭隘视野,全面深刻认识到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对国家教育现代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影响以及自身在此进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所谓“真诚的合作者”,就是必须把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一方面坚持各地区不论发展水平高低,一律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有主动服务意识主动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工作。所谓“务实的行动者”,就是指要按照实事求是、力求实效的原则,做好区域整体规划和政策配套工作,注重长效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区域教育合作。
3、建立长效权威的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的机制主要有“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高层)座谈会”、“15 1’-城市领导参加的“市长论坛”,但都偏重于经济方面,教育方面尚未启动。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目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问题;二是制度层面的制约问题,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建议成立“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承担起协调、规划、管理等职能,下设协调管理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就合作的相关问题开展工作。
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对于带动华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发展,拉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发展乃至推动东北亚合作发展也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不仅仅是考虑高等教育自身如何发展的问题,而且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全局发展,因而研究探讨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的意义作用和责任就显得更大、更重要和更紧迫了.
(吴岩,北京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北京10003i;王晓燕,北京教科院高教所所长、副研究员北京100031;王新凤,北京教科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31;王俊.北京教科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31;杨振军.北京教科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