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被介绍到中国,一方面繁荣了我国文学创作与批评,另一方面也导致我国文学批评领域出现西化倾向。近日,记者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悉,由该院教授聂珍钊主持的项目成果《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优秀等级。
作为一种由我国学者首先提出并系统阐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有何创新之处?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把握哪些要点?这种文学批评方法未来如何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强调对伦理环境和语境的把握
文学伦理学批评自提出以来,凭借其批评视角的独特性和批评方法的原创性,逐渐受到学界关注。这种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经过重构而发展起来的文学批评方法,为充分认识文学的复杂性以及从新的角度阐释文学提供了一种可能。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运用此种批评方法来解读文学作品,首先应当明确‘伦理’在这一文学理论体系中的内涵与外延。”
聂珍钊说,“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中,伦理的核心内涵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被接受和认可的伦理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秩序和维系这种秩序的各种规范。从这一角度来阐释文学作品,是基于对文学起源、文学本质等问题的重新认识,旨在强调文学及其批评的社会责任。”
聂珍钊表示,除了厘清“伦理”的概念之外,区分文学“道德批评”与“伦理批评”的不同之处,也是在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朱振武也认为,在实际应用中,混淆这两种批评基本概念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建构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必须将两种批评的概念加以区分,方能使文学伦理学批评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朱振武说。
针对这个问题,聂珍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伦理是对道德的抽象化和理论化,是从集体与社会立场、从理性的层面解释道德。基于此种理念,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要求进入文学作品存在的历史伦理现场进行客观的伦理阐释,尽量避免陷入道德判断的主观性泥淖。对于文学中描述的各种社会生活现象,文学伦理学批评不是简单地进行好坏和善恶评价,而是侧重于对其面临和提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批评者应当具备跨学科视野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建军表示,既然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分析文学作品,就不能忽视伦理内涵的多元性。因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伦理诉求,所以批评者要注意对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伦理内涵的精准把握,不能用一个所谓永恒不变的伦理标准去衡量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作品。因此,跨文化视野是运用此种模式的批评者必须具备的要素。
刘建军说:“除了跨文化视野,批评者的跨学科视野也很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文学’与‘伦理学’本身就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这种批评既要考虑‘伦理的属性’,也要考虑‘文学的属性’,两者不能偏废。另一方面,多元学科视野可以使批评者在解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更好地将伦理价值内涵与文学审美艺术融会贯通。”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也认为,若想着力推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与运用,批评者的跨学科视野至关重要。他告诉记者,批评者应当通过广阔的研究视野,探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方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展现该批评方法蓬勃的生命力。譬如,生态批评中的生态意识、文类学研究中悲剧和喜剧概念等,都有着伦理的内涵。又如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原型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文学与法律比较研究均有契合之处。
打破文学经典研究的思维定式
作为我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创立者,聂珍钊向记者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伦理批评就逐渐成为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然而,迄今为止,西方的伦理批评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缺少用于批评的专门术语,也缺乏运用伦理批评的典型范例。相比之下,我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则通过对文学起源、本质等问题的重新阐释,继而提出文学伦理表达论、文学文本论、文学物质论、文学教诲论等观点,最终构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体系。
“今后,我将进一步努力丰富完善我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术语,并通过运用这一方法对文学文本进行范例分析,使之在体现中国学者独立学术立场的同时,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聂珍钊说。
刘建军则建议,要想使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未来发展中有所突破,对当前社会伦理内涵的准确把握不容忽视。因为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变迁,必然导致人类伦理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继而导致文学伦理学批评内涵出现不同于传统伦理批评的改变。刘建军说:“在当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文学伦理学批评需要超越对传统伦理纲常和道德价值的重新阐发,致力于对世界各个民族共同价值需求的基本把握。”
吴笛认为,经过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并不仅仅依靠其文字魅力或者依靠翻译而获得再生,伦理价值在其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打破文学经典研究中固有的思维定式,走出文学史、文学流派以及审美阅读等框架的“桎梏”,关注文学经典伦理价值的形成和传播需求,探讨这种需求对人类文化建设发展的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