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的北京,在寒风的飘零中透出一片凄凉之美,古建筑的厚重演绎着岁月的沧桑,这里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天下,有一位传奇人物书写着中华传统文化,然而创新与改革成为他继往开来的神话,他就是人人熟知的书法家刘福友。
很多人只看到刘福友书法大气磅礴,自成一体,熟不知这个光环下有多少的艰辛和汗水。在记者的采访中,他道出了自己与书法结缘的故事,那是1971年,他只有十几岁,有一天,他从祖母的箱底翻出那本发黄的书法字帖。第一眼就喜欢上了那本古旧的老书,从那时起,他就一头扎进了书法这个奇妙的世界,写,写,写。这一写,就是四十年!
“别人在和朋友玩耍时,我在写;别人在休息时,我在写;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挤出来写。”当记者问到他怎么取得今天的成就时,刘福友振振有词地说。据他回忆,当时选择学习书法,亲人很不理解,没有纸,托人找,废旧的书本报纸都可以用;墨不够,再兑进三分之二的水,为的只是可以多写几个字。
“只要一拿起笔,就特别兴奋,仔细端详着自己写出的每一个字,感觉每个字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在和自己对话,这一刻,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福友,笑起来仍然像个天真的孩子,在他的眼中,自己不是在写字,而是在创作艺术;自己不是在写字,而是在抒写人生;自己不是在写字,而是在抒写生命。
多年来,刘福友师从于周韶华、肖贤良、李楚力等老师,博采众长,术有专攻,以行书为主,继承传统却又不拘泥于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外界称之为“福体”,而且他的作品形式多样,有木雕、石雕、竹雕等,在中央美院等全国许多地方都挂有他书写的匾额招牌,他书写的《沁园春·雪》被人们大会堂收藏,还有他创作的长为10米的12面册页实为罕见之作,还有数十幅作品被选入中国美术展览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湖北省展览馆展出并获奖。大江南北、海内海外收藏他作品的人不计其数,他已经成为中国书法界的一面旗帜。
左手左书、右手右书、左右手同书也是他的一项绝技。记者在现场目睹了他的这项绝技,看他写字,是一种感动,他那样全神贯注于一纸之间,挥毫泼墨,淋漓尽致,意到笔随,动静自如,仿佛那字就是他自己的孩子,听他的话随他的意跃然于纸上。
“生态新纪元”这是记者看到他近期创作的新产品,每个字后面对应一首诗,他的字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被商家做成了陶瓷音乐盒,这个音乐盒不仅能带来音乐的快乐,还能让艺术品绽放于公众的视野之中,他的创作艺术不仅达到了书人合一的境界,而且填补了当今文化产业市场化的空白。
书法家刘福友和中国红色文化传播中心秘书长路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