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作为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抓手,制定《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积极构建一流本科专业与一流课程、一流学科协同并进,与一流基地、一流大学统筹联动的新格局。
着眼优化结构,构建合理专业布局。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控制规模、促进交叉、提升品质、彰显特色”的原则,缩减规模大、就业难的专业,改造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的专业,撤销师资力量弱、教学条件差、学生和用人单位评价低的专业。优先发展学术实力强、国际合作办学、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专业。专业调整后,学校本科专业由131个缩减到104个,专业结构初步实现从“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转变。坚持特色导向,分类分层布局本科专业。按“对标国际、引领全国”定位,加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按“体现区域特色、引领区域发展”定位,加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近三年,学校累计获批63个国家级、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坚持创新导向,积极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和新医科建设。在新工科建设中布局网络空间安全、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新兴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布局网络与新媒体、国际政治、波兰语等急需专业,在新医科建设中布局口腔数字化技术双学士学位、法医学与法学双学士学位,构建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的本科专业体系。
坚持以质图强,推进优质课程建设。深化全过程全课程思政教育,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认定课程思政“榜样课”479门次、“标杆课”28门次,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计划与一流课程建设方案,打造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和优质教材,累计64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贯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行“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小班化教学覆盖率达70.5%,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化答案考试改革实现全覆盖。
坚持精准发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加强一流专业建设。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共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动对接 “一带一路”建设,与波兰华沙大学合作开设“波兰语 ”专业。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依托一流专业打造一流基地。数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等5个专业入选 “拔尖计划2.0”国家级基地。依托法学、新闻学、临床医学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实施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人才、卓越医生等教育培养计划,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修读非本专业类课程不少于2门、4个学分。整合理工文医经管法等各学科专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资源,实施“跨学科—贯通式”人才培养项目。目前,全校共建有19个交叉专业和交叉培养试验班,包括数学经济学、计算生物学、法医学与法学、口腔数字化技术等4个双学士学位,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生物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创新班等6个大师领衔的创新班,计算金融、“世界史 外国语”等8个交叉试验班,以及医学长学制人才培养创新班。
坚持以评促建,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专业认证评估的重要依据,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医科专业的国际认证评估。截至目前,已有24个专业通过国际和国家级专业评估和认证。积极推进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核心的校内评估,实现专业评估、设置、优化、调整、退出常态化。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学院在专业设置、建设、调整方面的自主权;对标有关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组建质量保障专家团队,建立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常态监控,并将专业建设成效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