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博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思考
阎光才,荀渊,韩映雄,吴寒天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摘要:当前,为了更好地促进博士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们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而正确认识博士研究生培养尤其是课程改革是其前提。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第一,博士研究生按一级学科管理与培养是两个不同范畴,不能简单将两者等同化,即以管理思维来化约培养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第二,无论是就历史还是就现实而言,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不是课程而是科研训练,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共同的知识基础是本科、硕士阶段教育的责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课程设计的权力应在基层培养单位而不是行政部门;第三,虽然在不同时期,实质性功用和形式性功用使探究性、个性化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之一,但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应在于培养目标的厘清,而非课程建设。为此,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相关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改革;科研训练;培养目标
“双一流”建设的要义
王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正确理解“双一流”建设的要义对于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伴随相关政策的实施,“双一流”建设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也面临许多的困扰。实践中,如何处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关系,如何理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涵义,如何通过制度学习和政策创新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等重大问题都需要从理论层面上作出回答。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制度学习;政策创新
教育国际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张俊宗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其呈现出教育视野不断拓宽,参与国不断增加,教育行为由自发转向有组织,内涵由单一转向多样,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和基础条件更加完善等变化。从当今全球教育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来看,教育国际化更加突出教育的人类普遍性、内在关联性要求和教育对人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关注国际教育的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责任以及参与各方就特殊问题的共同协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当今教育国际化所呈现的这些新特点高度契合,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更好地推进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另一方面教育国际化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彰显出特殊价值。我们要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増强中国教育的国际担当,进一步提高中国教育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融入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贡献中国教育力量。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教育力量;教育治理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思维的审视与回归
李洪修1,吴思颖2
(1.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2.吉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人工智能对大学教学思维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需要具有本原思维、异质思维、交互思维等思维方式。当前,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还受到技术思维、同质思维、单向思维等束缚,具体表现为以技术性为大学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同质性为大学教学活动的诉求,以彼此孤立为大学教学活动的样态。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思维的变革需要超越技术思维僭越的桎梏,回归学生生命本真;防范同质思维带来的禁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注意单向思维产生的局限,塑造交互性共同体。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教学;教学思维;技术思维;学生生命;个性化教学
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问题与策略
张海生1,2
(1.重庆文理学院
期刊社,重庆 402160;2.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占领未来科技和人才竞争制高点、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高地”的必然之路。人工智能人才市场需求较大,但高校人工智能发展还面临着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刚刚起步,高校人工智能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高校应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形成人才培养新目标;推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人工智能专业新结构;坚持分类分层培养,构筑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多类型教育新体系。
关键词: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欧盟entrecomp创业能力模型:理念、实践与启示
马永霞,窦亚飞
(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未适应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依然面临诸多理论和实践困境。作为欧盟指导创业教育发展的中心工具,entrecomp模型的核心理念为关注多元价值创造与跨界应用,强调系统的概念化理论指导,强调创业学习的重要作用。欧盟在推进entrecomp模型的实施过程中采用“弱干预”机制,高校因校制宜地基于entrecomp模型深化创业教育实践,呈现锚定目标、关注过程、注重实效等模式的倾向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借鉴欧盟经验,我国可从重塑创业教育理念、优化创业教育过程、改进创业教育评价等方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创业能力;创业教育;entrecomp模型;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过程;创业教育评价
美国营利性大学发展的动因、困境及启示
杨程1,秦惠民2
(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教育行政教研部,北京 102617;2.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营利性大学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时机进入资本市场;关注弱势群体,获得政府政策支持,实现快速发展。然而,2010年以来,美国营利性大学在经历了约40年的发展后陷入了教学质量降低、新生数量减少、大学理念与公司理念矛盾逐渐凸显以及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不佳等困境。目前,我国已有一些民办高校选择登记为营利性高校,开启了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之路。文章通过梳理美国营利性大学发展的动因,分析其面临的困境,为我国营利性高校的发展提供以下启示:顺应时代潮流,为营利性大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处理好政府、市场和营利性高校的关系;以转型为契机,探索营利性大学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政府监管和第三方评估,实现资本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的平衡;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同时注重风险防范。
关键词:分类管理;营利性大学;非营利性大学;资本市场;风险防范;政府监管;内涵式发展
跨学科专业发展的机制障碍与突破——中美比较视角
张晓报1,2,3
(1.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3.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要: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对保障跨学科专业顺利设置、顺畅运行、不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看,我国在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上主要存在多元主体需求传导不畅、专业设置制度不合理、以学科为基础分设系科、课程资源按院系分割、教师聘任与考评隶属院系等问题。为突破跨学科专业发展的机制障碍,从而为跨学科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与评价机制、优化专业管理体制,大学应设置专门组织与协调机构、建立课程共享机制、探索教师联合聘任制或双聘制。
关键词: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动力机制;生成机制;组织机制;课程共享机制;教师聘任与考评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规制体制的理想类型、变革趋势与启示
姚荣
(华东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摘要: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赖于学术自治与自律机制的建立,受同行评议机制与声誉机制的控制。然而,受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这种传统的学术自我规制体系能否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始受到广泛的质疑。以学术界利益为旨归的私人规制体制、风险与标准导向的市场型规制体制以及基于绩效责任逻辑的政府规制体制三种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规制体制先后确立。三种规制体制在规制标准的制定、信息搜集以及行为矫正机制等规制要素方面具有迥异的规制逻辑与特征。规制实践的经验表明,倾向于自我规制与国家规制的规制体制均存在缺陷。基于学术自由与公共利益辩证统一的诉求,三种规制体制均开始强调自治与法治、自律与他律的有机整合,并呈现出合作规制的变革趋势。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规制体制的变革应立足于法治的原则、思维和方式,增强政府公权力的法治规约,以实现国家监督与大学自主之间的合作与平衡。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私人规制体制;市场型规制体制;政府规制体制;合作规制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内涵特征、依据指向以及逻辑构架
陈亮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作为新时代加快推进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一种内省、内生性保障学术自由向善发展的规制方式。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问责,其具有惩罚性、报应性、互动性与救济性等特征;伦理学依据、事实依据以及法律依据是其在实践层面的依据指向。文章在论证问责逻辑构架分析标准的基础上,基于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依据、问责程序以及责任类型构建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的内容构架,这符合学术治理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
关键词:学术不端;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内涵特征;逻辑构架;学术责任;互动规制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计件工资化及其治理路径研究
蔡连玉,鲁虹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当前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正在趋向于计件工资化。绩效工资起源于计件工资,但两者在价值基础、衡量指标和管理风格等多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高校绩效管理计件工资化体现在过分追求短期量化产出,上下沟通缺乏以及考核结果应用单一等方面。计件工资化导致高校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计件工资化的制度演化诱因主要在于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统计具有复杂性,行政权力主导了高校内部治理格局,学术同行评议机制不成熟且被虚化等。为此,高校需要依据科学的发展战略来确定教师绩效的合理目标,权力主体间需有效沟通以达成科学的绩效管理共识,绩效管理过程中应加强上下沟通和绩效辅导。除此之外,我国还应不断完善学术同行评议制度并强化外部评价机制。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工资;计件工资化;治理路径;同行评议
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规律研究——来自6类项目人才简历的实证分析
徐娟,王泽东
(鲁东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 264011)
摘要: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带来了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的“大流动”。通过对我国6类项目人才9534份简历信息的提取与统计,本研究初步分析了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规律。本研究发现,超过1/3的大学高层次人才入职后发生流动,流动率随着学术层级的提升而逐渐提高,但无明显学科差异;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次数离散度较大,但多集中且倾向于1次,不同学术层级、学科间差异较大;大学高层次人才平均约9年流动1次,并呈现出流动周期随着学术层级的提升而逐渐延长的趋势。项目人才称号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流动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科属性因素对流动行为的影响;在单位制到聘任制的演进性制度变迁进程中前者的影响力依然强大,这成为流动频率偏低的制度根源;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速度与学术层级之间存在资历惩罚现象。基于此,我国需警惕项目人才称号作为强有力的流动资本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消除“双轨制”治理格局中的流动障碍;规范高端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定价机制。
关键词:大学高层次人才;人才流动;流动规律;项目人才;“双一流”建设
高校教师资源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技术、人才和包容度视角
吴超1,赵顺龙2
(1.南京工业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2.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摘要:本研究以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sysgmm方法检验技术、人才和包容度三个因素对高校教师资源集聚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资源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部高校较集中的省份,中西部其他省份高校教师资源集中程度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技术、人才、包容度三个因素均对高校教师资源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包容度是限制东部地区高校教师资源集聚的主要因素,而技术水平是提高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教师资源集聚程度的关键。据此,各地区可从优化科研技术环境、创新人才集聚模式、完善地区人才政策三方面采取差异化措施提升高校教师的集聚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集聚;集中度;sysgmm方法;技术水平;包容度;人才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