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高等教育问题的关键是体制问题。高等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大脑,不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组织。因而应有市场评价其成败。因而应首先改变我国输血型高等教育体制为造血型高等教育体制。政府大幅加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取消对高校的一切直接投入。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破产法律法规,使我们的高校有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
二、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强化技术教育,使得高校毕业生能够直接服务社会,以市场为导向办学,彻底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现象,并将思想教育融入于实践和职业修养教育中,切实提高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市场评价体系,建立据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以高校政府企业的共同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从中国企业所处的地位及企业家的本性看,单靠企业主动创新,赶超先进水平不现实。
四、踏实做好社会需要的各类使用人才的培养促进国民的实际文化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不要妄想一天培养出大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都是不切实际的。活跃大学学术氛围,多做今世之学,屏弃陈言滥调,是个地大学以引领国家建设和社会管理为己任。
五、注重对高校基本投入的公平性,强迫所谓名校主动向社会要资源,如果没有这种实力,倒闭是应该的。没有这样的实力也不可能见世界一流名校,更培养不出大师、
六、目前国内高校人才匮乏,社会一流人才不能留在国内高校关键在于没有在事业上为其发展提供条将,靠封官加爵是留不住真正的人才的,只能助长搞笑的官僚作风,百害无一利。因此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人才问题。
2、第七章 高等教育
第十八条:建议修改一句: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传承先进文化,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建议在第十八、十九条之间加一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推行道德教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模范公民,带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职责。高校应当积极推进文化传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借鉴国际一流大学有益经验,基于我国高校校情,重建大学精神、开展通识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 养,培养师生正确应对全球化的道德力量与综合素质。
第十九条:在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后加一句:彻底革除高等院校“严进宽出”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十一条:
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后增加一句:积极鼓励高校师生参加社会文化事业与科技服务活动,鼓励师生参加志愿服务、大力开展社会实践。
第二十二条:在第二段后加上一段:
高等院校要勇于打破长期脱离产业实践的运行体系。高等教育必须与产业实践相结合。不拘一格吸纳社会各界精英进入大学任教,纠正大学教师来源单一化倾向与专业 能力理论化偏向。要鼓励、引导和安排大学教师与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真正造就社会有用人才。高校要大力推行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增加大学生实习与见习时 间,切实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工作能力。
3、英语作为必修科目贯穿于高等教育之前的各个阶段已经足够了,学生已经可以掌握基本文法、词汇的应用,在高等教育中继续作为必修科目则太过,且不说限制了学生选修其它语言的兴趣和权利,影响最大的就是专业教育的质量。原先英语四级与本科毕业、学位挂钩时,一名大学生至少要花一至两年的时间来复习英语备考四级,而没有语言天赋的学生甚至要整个大学阶段都在备考四级,而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是需要朝夕之功的,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学习英语,以至于对专业课无力钻研,基本维持在保证毕业的水平,结果是毕业时专业知识没有大成,英语考试水平倒是略有小成,这使得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质量大大下降。
英语在教育中的地位问题已经争论多年,现在实际上最重要的不是英语日常工作中用不用得到的问题,而是用得到多少的问题,现行教育体制让学生为英语奋斗终身,但却有许多行业对英语的使用无缘终身,将英语作为限定一个门槛会将许多有专业专长、无语言天赋的人才不能物尽其用。
英语经过基础教育后,基本可以自学,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基本就是这样的,因此是否需要英语、需什么水平的英语应当由社会行业的招录来决定,教育的作用是发掘人的潜能,而不应该是强行植入某种能力,用英语来作为能力水平的恒定标准无疑是削足适履,现在英语四级虽然已经逐渐不再与本科毕业及学位挂钩了,但是英语六级等非专业英语仍在与硕士以上的学位挂钩。术业有专攻,强行要求各行各业高阶人才都精通英语有吹毛求疵之嫌。
我建议在高等教育中,英语应当作为选修课程与其他语言一起由学生自由选择修习,而且取消英语与任何外语专业的学位挂钩,让社会实际为导向,使学生自主选择是否进行高阶英语的进修。
4、我认为教育公平不仅仅在农村中小学和城市中小学之间,高校之间的公平也很重要,国家那全国人民上的税收来投资教育,为什么还分为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呢,这就是政策的不公平,从一开始就不能公平对待。
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一年的投资就是好多学校几十年的所有资产这公平吗?就这样清华大学的竞争力还是没有上去,我认为应重新分配教育资源,没有那个学校是不好的,也没有学校之间的高低贵贱之分,清华和北大在中国的大学中是老大,可所有的事物要想发展就必须有竞争对手,而这些学校在中国找不到竞争对手,因此发展受限,我认为我们应把教育投资公平化,至少每个学校国家投资应当持平,有的学校虽然是大学可实验设施不好限制了该大学的发展,好多老师教授是有水平的也有创新精神,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好多中国的基础教育都是这些非重点学校的毕业生在撑起一片天,而好多重点大学的学生呢,毕业了都留学了,国家培养的人才都到别的国家走了,为他人做嫁衣。
国家提出所谓的“211”和“985”等都是违宪的,应该公平为什么区别对待呢?这是公平吗?
教育的不公平导致了所有的不公平,这也就导致教育的再一次不公平,为什么呢?
要发展中国教育就要从制度上解决这些所谓的教育体制,好多重点高校承担了许多科研,可非重点高校呢,他们中好多教授也是专家也是人才,可他们的机会和挂牌子的重点大学是有区别的。
教育部不让中学分所谓的“快慢班”,可教育部自己却在那把高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这是非常愚蠢和使人贻笑大方的,为什么要分呢?理由呢?
重点大学的学生和非重点高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后工作能力差别有多大?这些都调查了吗?据我所知非重点的高校毕业生工作能力强于重点大学的,因为他们好学和要强不希望被人看扁自己。所谓的重点大学却培养出来了一些克看不可用的“人才”。
这也就是中国高校教育的悲哀,我们要解决教育公平就要取缔那些匪夷所思的教育制度。
预祝中国教育改革成功。
虽然措辞有些严厉,可事实也是这样的,何况这次是中长期教育改革,好多事情都要慎重。取缔重点和非重点高校是未来教育的必经之路。
好多落榜的高中生不是没有才能,是他们不适应这种所谓的教育,往往好多高中落榜学生都创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多么的严重,让所有的高校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争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那时中国何愁不强大,科技何愁不发达呢?
5、 建议:
在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六十六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增加重大项目??“实施行业企业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内容。
理由:
第一,行业企业参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知识与能力来源于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主要组成部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更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还相当薄弱,特别是校外实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行业企业参与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实际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接触和参与到生产实际过程并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转化过程,严重制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形成和提高。因此,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是当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和重大的任务。
第二,在纲要文本中,对行业企业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给予高度重视。第七章(高等教育)第十八条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十九条提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强调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进而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第三十一条提出要“加强校企之间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第三十二条提出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可见,行业企业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鉴于行业企业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而纲要文本在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却没有体现,找不到明确的落脚点和实施计划。故此,我们建议增加重大项目??“行业企业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推动广大行业企业切实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提供的优质实习实践条件和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生产实际过程中,充分涵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催生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重大项目“行业企业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1. 通过政府投入、税收优惠和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完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制度;
2. 制定政策法规,明确政府、大学、企业、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行业企业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3. 建立行业企业实习实践基地网络共享平台,逐步解决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学校之间实习实践资源的不平衡现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用。
6、1、大学的官本位现象严重,很多非一流大学都有这种倾向:先当处级然后就很容易评上教授,在很多这样的高校,往往是学术职称比不上相当的行政职位的待遇。学校庞大的行政机构的权利过大,它们的定位不是在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服务,而更多的是在为校办或党办的那些人服务。因此,在现有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日后应该压缩高校行政人员的编制,或者给予更多的流动编制,这样,让行政机构的服务意识加强。
2、现行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多元化:现在很多大学也并非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仅仅是限于理论的初始,更多的人是直接走上社会就业,对于这样的高校,应以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不应一心去不切实际地去争资源争经费。大学收费上学这基本上是一个正确的思路,但大学扩招带来的后果几乎是灾难性的: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学生毕业就业压力陡增,很多学生一到大三下学期几乎就无心在学了,所以对毕业论文几乎是混和糊弄,特别是文科类学生,所以毕业论文抄袭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了,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强烈呼吁,改变本科阶段毕业考核的形式,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取代本科毕业论文。
7、关于高教改革与更新教学内容的建议
为使高教创新尽快走在世界前列,适应社会创新趋势,
建议之一,有计划的增设教育创新内容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中的比重。
教育创新在高等院校走向系统化、秩序化,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的目标;
在深化教学内容时;按一定比例在不同的高教专业中增设含有创新内容的章节,为教育创新在高等教育的壁垒中,扩展一片新局面。促进社会创新发展,奠定雄厚的实力基础。
建议之二,在高教专业中增设的创新内容,以国内各行各业与专业系统紧密相连的具有适用与发展前景的前沿科研成果(包括;创新方法。发明成果)为主题。
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型国家更需要创新人才所展现的创新成果来证明,在高教专业中植入有关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内容显的更加迫切,因此,侧重精选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与促成创新成功的动力过程,置入相关专业的具体章节中。例如;
1,航空技术。工程力学;参照国内外相关信息,为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专业中设进的创新内容,以电子遥控扫描动态,从不同角度,表现军民在沿海领土。领空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启发大学生连系具体实例,具体问题,丰富大学生为国家安全着想的创新能力。
2,数理化专业,侧重选择学术界蕴含丰富内容的创新研究课题。创新成果,创新研究方法。
3,经济管理专业,精选有关企业中靠创新发明,在困境中崛起的诸如青岛海尔等典型事迹,激发大学生为振兴企业经济,立志走向世界,而潜心研究创新的智慧和憧憬。
4,历史中的创新,以尊重历史本来面貌,又不乏创新内容为前提,精心选择前人分析鉴别历史事件为现
实服务的先进方法与技术,启发大学生善于在`学习中分辩真伪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能力。
5,大学语文;借鉴古今中外的精品文化,选择一切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意境广阔。丰富生动。语言隽永的优美篇章,递结在相关章节中。充分体现神州文化在博大精深基础上的卓越创新。
6,军工专业,结合中外军事发展现状,明确世界强权政治对当前稳定发展的严重威胁。结合当今军事行动的立体化。尖端技术产品的隐形与威力,微型与高速化相连系,充分证明创新对加强国防,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的保障。
7,电子专业,列举对国防,工农业具有强大推动作用的典型事例,先进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突出电子创新内容在高等教育,社会发展中的尖端作用。
建议之三,在高教专业结构中有序植入创新内容。鉴于高等教育创新的艰巨与传统原因,在高等教育的专业章节中,对有关创新内容的信息来源,充分估量其有限范围及其法理性,在计划置入创新内容的具体章节,安排步骤和结构形式上,根据预先选择的内容,按比例穿插在每一专业章节的适当位置,形成原有专业知识与创新内容的有机构成。教育创新知识经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提高,逐步实现专业内容的创新在高等教育中有渐近形成到水到渠成,再集中编著一本。诸如大学语文,数学。外语那样同等重要的创新专业课,列入高等教育的专业教材中。
建议之四,教学大纲及高考试题与教学课本需要三位一体的同步创新。事物总有一定的质量互变过程,在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中置入创新内容的同时,教学大纲及高考试题也须同步创新,达到高教课本与教学大纲及高教试题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
建议之五,明确创新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高教试题的创新内容,直接影响着高教人才的创新观念与创新视野的扩展程度,因此将创新内容的比例提高到与记忆选择、综合分析各占高考试题三分之一的程度比较适宜。
建议之六,赠送教师尚方宝剑。高等教育专业中的创新内容,象一把天然尚方宝剑,大学教师可以凭借创新教材的创新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发挥他们在高教讲台上的创新教育作用。可以想象,高等教育专业一旦置入创新内容,一幅崭新的高等院校风貌,大学教师与大学生同绘高等教育二十一世纪的创新蓝图,为素来在人们心目中充满魅力的大学校园,又添一层更令人神往的美好意境。登高望远,教育创新内容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中的增设过程,一旦运转成功,一派精微的巨幅画面,将为高等院校配置新颖的创新教材,为创新型国家培育更多的创新人才,让教育创新在高等教育专业中,为大学生创造更大的创新思维空间。对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推动创新型社会早日实现,起到应有的创新作用。
8、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点建议
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并不是一个教育强国,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十分强烈,而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在知识与人才的国际竞争中走到世界的前列,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必须使高等教育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这是全国上下一致的要求与希望。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我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负债太多,很多学校的经费捉襟见肘,这严重阻碍了高校为培养人才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二是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我国教育投入4%的财政目标已提出有17个年头了,这个数字低于世界上4.7%的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但即使是这样一个目标,目前尚未达到,这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必要性。教育不是纯公共产品,政府之所以对教育事业支持,基于以下原因:人力资本的发展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教育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教育支出受家庭预算制约,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受每个家庭预算的制约,财政性教育投资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增强财政有效财力,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性教育投入受各级政府财力的制约,今后几年我们应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推进税费改革,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教育投入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
第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力度。一方面,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应以政府投入为主,财政支出应优先保证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的教育投资模式应以法律形式固定(如支出项目、比例标准等),特别是各级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的比例,应尽快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防止财政支出的其他项目挤占教育经费;
第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通过逐步完善现有的转移支付制度,来平衡地区间的财政教育状况。一方面,可以使中央财政从财力充裕的地区集中部分财力,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弥补贫困地区财政的教育收支缺口。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办学、教学条件的改善等问题。公共财政应分担学校负债建设、负债运行的现状,推动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为实现高等学校专业和社会的互动,建立一些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推进电脑等高科技设备对高校的入住率,用信息技术武装老师和学生应对全球化的形式,与时俱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高校的自主收费权,应考虑到全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办学层次,实行差别招生、差别收费,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高校的行为接受当地政府的宏观指导,招生规模、收费标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教育投资、居民收入状况及高校的办学条件相协调,从而达到最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达国家教育经费通常由四部分组成:政府拨款、社会赞助、科研经费和学费。社会赞助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许多大学都设立专门的发展办公室,负责学校的资金筹集活动,校友办或董事会的主要工作也是筹集资金。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专门的教育协会来筹集社会上的捐赠基金,使拓宽经费来源制度化、规范化。
而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比较落后,制约了人才培养。大学的运转机制、管理体制对外要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对内要符合学术繁荣的发展规律,还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这三者是紧密结合的,但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为人才培养带来了障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学校本身既是一个学术性组织,又是一个社会性组织,这种两重属性要求对大学的管理必须既重视学术权力的运用,也重视行政权力的运用。如果光运用行政权力去管理大学,学术的专业性会使得行政管理不得要领而出错;如果仅强调学术权力对高校的管理,又会因为社会性组织的系统性、复杂性使得学术权力难以发挥作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总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研究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创新型人才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具有较高的天赋与智商。其次要有怀疑精神,不受既往的思维观念与理论观点的束缚。再其次,要有解决理论问题与实践的能力。当然,从事创新型活动并不是那些天才的专利,创造存在于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每个地方,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赋。陶行知先生曾有过精辟论述:“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只要我们的教育体制能够将人的这种天性充分地展示与发掘出来,那么创新型人才就能自由地成长。我国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总量位于世界前列,博士生的招生人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大家都感觉到我们还不是一个人力资源强国,主要的表现是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与创新贡献不大,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很少有影响世界的成就,最现实的表现就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奉行统一的教育模式,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制度,升学率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的指挥棒,应试教育的理念深深地印在了每位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的脑海里。听老师话、听家长教诲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得到来自全社会的赞扬。相反,那些不怎么守规矩、不怎么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个性突出、常有奇思妙想的青少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与支持,甚至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别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也难以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学习环境。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培养那些在天赋上、性格上、兴趣爱好上不一样的学生,这是我们教育理念上最大的误区。《规划纲要》文本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的,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希望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能够从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上,进行深刻的变革,首先有能接受创新思想的学校领导,在其带领下,形成众多老师积极创新,思想事业开阔,从而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体制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加符合人性的自然发展,让创新型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9、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
1、专业设置要合理,课程设置要灵活,教材选用应注重实用化。在保证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应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多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加大选修课程的设置,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敢于录取在某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学生。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对于有突出特长的学生,在合理公开的原则下进行大胆录用,为培养专业型人才做努力。
3、加大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原因可归于两类:(1)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老师;(2)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4、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尤其是同一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校级联合。如举办教师讲座互动,举办学术交流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促进高校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5、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加强对高校教师授课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学生参与的评教活动。严格规范高校教师职称的评比,严禁学术欺骗。鼓励教授以教授课程为主,防止过多的承担课题。
10、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的意见及建议
规划纲要文本在整个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对2020年前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新的重要的部署,也提出了很多非常新的政策亮点,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结合我校实际对规划刚要文本提几点意见和建议。
1、建议逐步将西部地区的省部共建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实现中央财政预算内经费对高等教育投入在省域上的全覆盖。
2、在规划纲要文本中提出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建议增加“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3、进一步加强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建议从东部高校中选拔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带着项目到西部高校工作,以推动西部高校科研实力的提高。
4、建议加大西部“211工程”高校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即将启动的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方面给予西部高校一定的政策倾斜。
11、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两点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的教育质量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此,提出两点建议,仅供参考。
1.把创新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的前途,将主要取决于国民的创造才智,而不是取决于国家的自然资源。原因很简单:创新就是发展生产力。而我国学生创新意识的淡薄和创新能力的缺乏是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实际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并逐步形成的。长大以后,思维模式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显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越早越好,从小学到大学概莫能外。如果从研究生开始培养,那只能是亡羊补牢。
因此,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施细则,把创新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刻不容缓。
学校要开展创新素质培养就必须发展个性教育。发展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个人特长。一个人的特长就是这个人最有悟性的方面,就是这个人最具创新性的方向,也是最适合这个人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内在的潜能,能充分发挥个人优势,这也是大部分人成功的秘诀。
要发展创新教育,就必须让一流的科研人员走进大学课堂,必须让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教学,必须让反映最新科技动态的教材成为大学教材,必须让学生接触新思想、新理念、新动态。
发展创新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全民的创新意识,必须培养校园的创新文化,为文化立国奠定坚实基础。因为创新意识一旦普及,创新活动自然就全面开始了。就像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和巴西的足球运动,一旦普及了,全民参与了,夺冠也就很自然了。
在普及创新意识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政府、民间,大家都在鼓励创新;从小孩到大人,人人都在参与创新。创新已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这种意识和习惯一旦形成,创新的春天就来临了!当然,创新体制的建立是创新事业的根本保证。
2.对教育理念的认识
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教育目的准确而又明快的阐释。
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出任大学校长时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首先在精神上是健康的。”他认为,“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
答:是在幼儿园。
问:在幼儿园学什么?
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
也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会使人们刻骨铭心,受用终生。可见,融合于生活中的习惯教育在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此乃习惯成自然。正如李嘉诚在讲演中常提到的一句话是:“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让每个人都养成好习惯。这就是教育的精髓。
具体来说,就是让人们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用刘备的话说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进一步来说,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人类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知道不可以做什么,就有能力,不做什么。”正因为如此,“不可以”成了新加坡人的口头禅。做好公民,不做“不可以”的事,是新加坡人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12、当下学术腐败现象的严峻态势,意味着我们的学术生产机制存在着某种结构性的弊端。在国家大力投资高校科研,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同时,如果没有 一套严密有效的制度性监督机制相配合,有可能激发急功近利的欲望,这势必会导致虚假浮夸的“学术生产大跃进”。对此,仅有道德呼吁和舆论的力量是不够,我们需要发展和实施严格的监督处罚制度。这次倡议行动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推动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化的反腐机制,明确提出“一旦发现学术腐败者,教育部和学 校一定要对其进行处理”。
13、高等教育必须改变倒金字塔结构,明确研究型大学占高教比重不超过10?20%。让多数大学及教授从无用的“科研”工作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培养学生。
高校教授必须分设研究型与授业型,多数授业型教授不搞无用的科研。
高校培养人才,也不能盲目提创新型人才,应用同样重要。
教育部本身,不应该再主导科研,分配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就是办教育! 我已有数万字关于高校改革或学术大裁军、学术泡沫、科技改革的文章,道理已讲得很透了。希望此次不要走过场。
中国必然是政府主导型教育,如果不立法限定,必然还是搞泡沫教育,还是争上世界一流。全国都争世界一流,我们只能永远是三流。
14、取消高等升学考试,考生可根据自身状况自己选择所上的大学,所有大学无限量招生,各大学严把教学质量,对于不合格的学生实行无情淘汰。优点是:1.可大大减轻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提高素质教育才可以实现。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现象。3.可减少教师腐败现象,现在的老师上课不好好讲课,专等课后补课以收取补课费。可大量的减少学习资料印刷,节约纸张
信息内容来源:教育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