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改革与发展网-j9九游会登录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j9九游会登录

j9九游会登录-j9九游会真人游戏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j9九游会登录-j9九游会真人游戏 j9九游会登录-j9九游会真人游戏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科研成果
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科研成果 > 正文
★2015年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 ——“2015年高等教育大事”学术沙龙
来源: 作者:贺祖斌 时间:2019-1-1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独家发布:

2015年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

——“2015年高等教育大事”学术沙龙

主持:贺祖斌

研究生:蒲智勇 张  羽 方玉佩 李东航 谢明明 潘杰宁

 宋晓洁 骆伟森 张艳婷 周  伟 王金花

        


贺祖斌,玉林师范学院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为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

 

【编者按】 由贺祖斌教授主持,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年度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的学术沙龙到2015年已经举办了10期,每年的研究成果在“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上首发,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种积累多年的讨论形式和成果得到学术界高度认可。该学术团队继续对“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坚持独立评析。我们期待每一年以这种专业性、针对性的探讨,管中窥豹,见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

 

今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高等教育年度十大事件盘点也迎来了第二个五年。十年来,坚持对高等教育重大事件进行年度盘点与评析已成为我们研究团队的一项学术制度。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最新动态,才可能获得真知灼见。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大学是高等教育学者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总结大学发展,升华大学精神,是我们坚持的共同追求。纵观2015年,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总结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成就到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从名校特招农村考生到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受关注,从高校更名风潮到教授发文断绝师生关系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内涵深,这些都将在2015年高等教育领域留下精彩的一笔。

 

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全面提升高教质量

 

●事件回顾

国务院11月5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每5年一个周期。此次国务院的《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界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摘自:光明网2015年11月18日】

●讨论

1、张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要对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传统意义上的一流大学是指文化教育实力雄厚、拥有极大的世界声誉、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大学,此类定义表面笼统却内涵丰富,因此,大学就此内涵需要不断充实,它的界定才能更加个性化。

2、蒲智勇:我眼中的“一流”在于“创新”,我认为“人才辈出,特色发展”的大学就是“一流大学”。这就要求国家在宏观推进的基础上,也应该进行灵活的鼓励。清华、北大可以争创一流,地方院校、职业院校同样可以成为一流,只有各显其能、多元化发展,才会激发创新的活力,更有利于一流大学的形成。

3、方玉佩:在我看来,建设一流大学就是高等教育界的“中国梦”。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酝酿,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与军事人才的学校,但多模仿西方。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仿苏模式,到摒弃“模式”、复归“传统”。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博采各国之长,面向世界。

4、周伟:当前阶段,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高校在发展中提炼并保存下来的独特的文化成果,对于大学学术氛围的形成和社会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大学精神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5、张艳婷:在建设“双一流”进程中,我们应该坚守大学理念。理念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指明学校前进的方向。

6、谢明明:世界一流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对极少数办学水平超群高校的一种认可,另一方面,也给其余成百上千高校一种压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一种积极的生存姿态,但倘若都以“世界一流”为办学目标,也容易导致我国高校千校一面的窘境,不利于各类高校特色发展。因此,高校必须以自身的实际定位发展目标。

 

●贺祖斌点评

大家比较关注的是“世界一流”的标准,我认为,它不仅是指大学在办学条件、投入经费等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更重要的是看我们的大学发展机制和创新能力是否在世界达到一流。目前,世界一流大学排名研究比较权威的有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the世界大学排名。从近年来几家权威机构认证的数据来看,我国内地大学挤入“一流”屈指可数。虽然很多高校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发展目标,关键在于一流该如何来建?大学兼具文理等学科,是一个人类文明的综合体。不同类型的学科之间的生存路径迥异,理学、工学学科属于技术性学科,拥有世界统一的学术准则,这类学科的知识的演进越往后越先进。人文学科生存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可见,不同的文化类型拥有自身迥异的生存路径和样态。这也是我们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时必须注意到的。

同时,我们要注意到,设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当然吸引人,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去奔“一流”,必须要考虑到大学的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建立特色发展的理念,让每一所大学找到自己的发展生态位。不管是高水平大学,还是地方高校,不管是转型发展,还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都必须以高校现有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前提。高校的分类发展,是各个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鼓励高等教育多元发展,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这样,“一流大学”的中国高等教育梦想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高教创新发展

 

●事件回顾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高校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摘自:新华网2015年5月13日】

●讨论

1、李东航: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将学业与职业相联结,给学生们提供了可以实现创意的平台,鼓励学生们创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自身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动力。

2、张羽:我认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如何在课程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如何引导学生将创新与创业完美的融合,这不仅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还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

3、王金花:《意见》的推行有利于带动学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推动实践育人以及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有利于高等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实现多渠道就业。

4、骆伟森:以政策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有利于创新创业制度的落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迎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

5、张艳婷: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环境的营造可以从高校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来考虑。在高校内部,应积极探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机制;在高校外部,相关部门应积极营造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外部政策环境。

6、谢明明:创新创业教育旨在以创新带动创业,创新是前提,创业是根本。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锻炼。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意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设施等方面全面改革本科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助力经济社会的发展。

 

●贺祖斌点评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当下,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面对就业的新挑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下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也表明它“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我想,这是新形势下对大众创业的一种期待。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有关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我认为,倡导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采取相关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也是解决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创新创业问题进行改革。具体而言,在培养目标上,人才规格的制定上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提高学生创业等综合素质;在管理上,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上,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业、社会的交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建设上,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创业教育等方面系统性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而不是一种教育类型。

另外,我们要注意到,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往往不具备,其整合资源能力、知识储备是不够的,绝大多数项目只能开展一些孵化活动。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心智条件,比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商、面对挫折的抗压心理,也不完全成熟。同时,缺乏资金和风险意识也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原因。大众创业的大环境,虽然有政策的改善和支持,但并没有改变创业艰难的基本特性。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方面要注意其专业性、技术性,突出“技术创新”的目的。

 

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

 

●事件回顾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的指导思想是: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摘自:中新网2015年11月16日】

●讨论

1、蒲智勇:转型的目的在于培养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我认为地方高校首先要正视“地方性”,深入调研和明确地方发展需求,将高校的发展和地方的发展融合起来;其次要明确“自主性”,自主是转型的内在动力,要自主审视高校历史,自主发掘高校潜力,自主明确高校特点;再次要着眼“特色性”,只有结合自身特色办学高校才会充满活力、不断发展。

2、张羽: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其中“部分高校”具体指的是哪些高校,被选择的标准和条件,在文件中都未做出明确的说明,导致一大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纷纷将目标瞄准了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地方高校都具备了转为应用型大学的条件,我认为应用型大学,如何引导、引导哪些地方高校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分析研究。

3、李东航:地方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而很少有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政府文件中也未详细提到与产业对接的具体措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地方高校要加强对区域经济现状的分析研究。

4、宋晓洁:可以用三个“动力”来形容此次转型。一是国家战略引导的外源动力,从顶层设计开始向深处动刀,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二是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由高校内生动力促发的转型会产生更加持久的力量;三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动力,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相融合,实现良性互动。

5、谢明明:无论是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还是《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我们都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一种政府意志。面对政府的宏观政策,高校若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与特色,其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将有可能面临着着断层的危险。

6、骆伟森:高校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从院校设置、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明晰转型要义,对涉及转型的诸多重点、难点领域稳步推进,逐一突破。

7、周伟: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重点要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学校与社会或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涉及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在科学研究方面,积极推进科研成果推面向社会,促进生产,而不是“闭门造车”。

 

●贺祖斌点评

我们注意到,从去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到今年三部委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其中有两个变化:“应用技术类型”改为“应用型”,“转型”改为“转变”。经过一年多的讨论,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变化,更反映出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化。正如《意见》指出的,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下一步是我们如何转的问题,其指导思想就是四个“转到”: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今年以来,我以《应用型大学建设》为题多次在学术会议和高校做报告中提出:转型发展,其重点是把握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八大关键要素和建设内容:建立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构建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建立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对接行业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服务区域发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深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内容很多,但紧紧抓住这八大关键要素,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我想,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势必会提升,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将会实现。同时,需要强调一点,转型的主体在地方政府政府,各地方政府要合理统筹,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四、高教综合改革推进,改革触及深水区域

 

●事件回顾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公布,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推动各省(市、区)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

【摘自:新华网2015年2月13日】

●讨论

1、蒲智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也是高校审视自身、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高校不同主体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是实现深入变革、解决具体问题的关键所在。高校应该建立通畅的反馈调整机制,实实在在地听取基层教职工与广大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促进改革的实效性,使得综合改革真正服务于高校的发展,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宋晓洁:改革触及深水区是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又一次考验,我认为它应有两个逻辑前提:一是要有触及深水区的勇气。俗话说:“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目标是“得蛟龙”而归,就要攻艰克难、深化推进;二是要有触及深水区的凭借,浅水区可以徒步涉水而过,而深水区必须要有触及深水区的凭借。

3、张羽:科学研究一直是指导实践最有力的杠杆,综合改革的科学研究成果也直接影响着综合改革的效果。综合改革要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就应该做好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

4、潘杰宁:高等教育对于质量和公平的需求已刻不容缓,如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如何确保高等教育质量,高校要处理好增量、增速和提质之间的关系,形成教育教学改革合力。同时,高校应加强政策研究,形成适宜的机制;加强合作,促进协调创新;加强科研,推进教学改革;加强社会监督,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向上发展。

5、方玉佩:从刚开始教育部注意到必须要改革深层矛盾,到进入“深水区”再到“攻坚”阶段,这个水是越来越深了。但是,就像水井越往深处水越多,挖井的难度也就会加大。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水的深处,则有可能顾此失彼,遭遇不测。因此依我看,深水区是必须要进,但是还是得放缓速度,步步为营。

6、周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规模不断扩张,教育的利益主体不断增多,他们的价值趋向也呈现出多元化。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受到诸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制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是这次改革的亮点之一,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表现。多种力量协同参与办学,能够有效激发大学办学活力。

 

●贺祖斌点评

教育部根据中央深化改革精神,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思路“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意味着要加强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部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省和部分高校出台了综合改革方案。比如在广西在年初就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并确定了四所综合改革试点的高校,我所在的学校就是其中之一。学校经过认真研究、讨论,确立了综合改革思路:以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总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专业结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人才队伍建设与分配制度改革为关键,以学科学位点与创新平台建设为动力,以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建设为制度保障,以信息化建设、校园建设为基础条件,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进一步深化改革学校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案:制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的8大项目、36条措施、90项任务、45个配套制度。其实,我校综合改革方案只是众多高校改革的一个案例,各个高校也正在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改革方案,按计划深入推进综合改革。

在改革路径设计上,根据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改革方案设计应该坚持与学校发展定位、“十三五”规划、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大趋势、传承学校传统优势、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弘扬大学精神等“七个结合”。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让改革顺利渡过深水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促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这要求高校必须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改革。

 

五、高职规模首破千万,“行动计划”推进落实

 

●事件回顾

教育部2015年8月出台《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推动职业院校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制度、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10月19日又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它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战线深入推进改革发展的路线图。

【摘自:教育部网站2015年10月19日】

●讨论

1、蒲智勇:近两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前所未有,职业教育数量和规模的发展成就巨大。但总体来说,自上而下宏观的决策设计比较多,自下而上微观的调整反馈比较少。我认为,建立上级主管部门与基层职业教育单位的互通反馈和动态调节机制非常必要,这样就可以从制度上加强上下互通,及时发现问题,促进职教改革更加深入、更加高效。

2、宋晓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未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学位的长期缺位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如对学生就业、学历提升、社会地位的影响,对高职教育本身和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层影响等。我认为我国在推动高职教育学位制度设计上可以结合国情适当借鉴西方高职教育学位制度设计的经验,如英国的基础学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以及美国社区学院的协士学位等。

3、潘杰宁: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以管理为切入点,明确了依法治校、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更新现代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方式等改革的大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所明确的任务和项目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载体,也是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4、王金花:在我看来,创新校企共同培养模式,让职业学校的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熟悉业务课程很重要。职业院校的机制建设、师资培养、院校改革等因素都是重要的外部因素,而如何针对学生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才是根本。

5、骆伟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此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又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立,不免会给财政拨款带来很大的负担。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尝试吸引社会资金的加入,为教育经费的来源开辟了新的道路。

6、周伟: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的提升,反映出我国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技术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需要明确的是,技术人才并不仅仅是掌握一门纯粹的技能而已,基本的文化修养也是必须的。

 

●贺祖斌点评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在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形势下,在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下,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深入改革、创新发展,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的发展阶段。正是在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背景下,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两个“行动计划”:一是以6大行动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二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治理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我认为,两个《行动计划》是相辅相成的,明确了工作重点、责任单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全新发展的路线图。同时,直面高等职业教育过去发展中遗留的“疑难杂症”,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为抓手,着眼于“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强调整体水平提升。2015年是是启动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将是未来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可以预见未来的3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六、呼唤高等教育公平,名校特招农村考生

 

●事件回顾

4月15日、16日,由北大、清华领衔的数十所高校接连公布针对农村学子的自主招生计划(即高校专项计划),以一系列实举对“寒门能否出贵子”的公众命题做出肯定的答复。按照教育部此前的规定,教育部直属高校和部分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必须拿出不少于该校本科招生总数2%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市级)及县以下的优秀农村考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高校专项计划中,清华、北大等多校取消了往年“由所在中学推荐”的规定,表示凡是符合计划条件的农村考生均可通过自荐形式报名参考。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6日】

●讨论

1、周伟:名校特招农村考生,优化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资源配置结构,缩小了城乡差距,从大的意义上说,这为农村考生打通了一条“绿色通道”,保证高等教育起点公平,如何保障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依然值得关注。

2、张羽:对于农村的考生来说,在名校也许可以收获更多优质的资源与教学服务,但心里上却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从身份到分数的差距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公平是做到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招考制度的公平。

3、方玉佩: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普遍的受教育程度还不高,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地区学子中途辍学现象严重。因此,除了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通过政策倾斜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也是重中之重。

4、潘杰宁:名校特招农村考生有利于改善教育不公的现状。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受整个社会环境的限制,面向农村学子的特招政策也可能成为教育腐败滋生的土壤。只有做到阳光招生、透明操作,使整个招生过程公开化、公正化、规范化,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景才能得以落实。

5、王金花:杰宁师姐的观点我很赞同,特招是好事,制度需保障。某些贫困地区,学生已经享有照顾分,这种情况,学校是“拒”还是“留”?如果“拒”,恐怕会引起群众对“农村特招”这一专项计划的质疑;如果“留”,那么对于非农村的学子是否依然公平?

6、蒲智勇:虽然许多细节问题亟待解决,但总体来说,特招政策还是深入人心,一方面顺应了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国家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方面的行动和决心。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让名校自主招生在阳光下进行,我们一定会看到高等教育走近农村、走向公平的希望。

 

●贺祖斌点评

我曾经在《高考与教育公平》一文认为:“我一直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因为,我和我们那代人,在那个年代就是由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通过努力读书、参加高考,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但是,目前农民与农民工子女面临着“教育资源与大学录取”的双重弱势,不少农村学子因此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从长远来看,这将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引起新的社会不公。这些年,据统计,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农村考生的高考录取率,也从未达到同年的总录取率水平。同时,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条件较差,与城市家庭子女取得同样分数,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其实就是一种教育公平思想。今年教育部在原来实施的教育公平基础上再次推出重点高校特招农村考生,体现了国家从源头入手推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也是教育改革趋向深水区的一项实际体现。此项措施一堆出便引发了各界的强烈关注:一方面在为国家下大力气关注“寒门”学子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此举是否可落到实处而担忧。“寒门”学子学习生活艰辛,在面临高考压力的同时往往还肩负着家庭的重担。何种属性才属“寒门”?“寒门”子弟谁来认定?这一系列问题能否解决好,将考验着此次促进高教公平的措施能否落到实处。发展教育公平,就是要牢牢把握好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我仍然认为: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尚有许多缺陷,这在客观上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制度、政策、现实中进一步改革,让我们社会的每个公民,仍然有信心守护那份神圣而又简单的理想:教育公平。

 

七、规划纲要实施五年,高等教育成果丰硕

 

●事件回顾

教育部2015年12月4日召开了“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高等教育专题有关情况。会议的主题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迈出重要步伐”,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升;“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成绩显著;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进展顺利;实施重大人才计划成效显著。

【摘自:教育部网站2015年12月4日】


●讨论

1、李东航:由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牵头成立评估组,对《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领域中期进展进行第三方评估。认为高等教育规模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持续增长,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阶段目标任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其中本科1202所,高职1327所),居世界第二,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

2、宋晓洁:我关注的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变化,根据评估报告显示,中西部高等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对比2000年与2014年:中西部高校从544所增长到2014年的1363所,增加了1.5倍,中西部高校数量占全国的53.9%。中西部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54.16%、53.84% 、54.38%。这些都是喜人的成绩。

3、方玉佩:国家制定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一系列计划,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这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又一大亮点。

4、谢明明:研究报告提到我国高校活力仍未完全释放,高校在改革创新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在今后,我们就应该把问题摆出来,积极寻找对策、对症下药。

5、蒲智勇:“推进‘管办评’分离,释放高校办学活力”在我看来也是一大亮点。一方面,让懂管理的搞管理,懂教育的办教育从专业上保证了职能的独立和自主,这必然促进了简政放权,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大学回归学术,重现活力;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评价使得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评价方式更加灵活,评价结果更加公平,这也必然促进高等教育办学与管理的良性发展。

6、王金花: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南京大学“三三制”为代表的“大类培养改革”给学生创造了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这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潜能。我认为这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

7、骆伟森:在各种政策文件、教育规划以及各类学校的规划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内涵式发展”这一名词,而要想让内涵式发展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体现在规划的文本当中,关键在于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真正做到落到实处。

 

●贺祖斌点评

2015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启动之年,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关键的一年,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最重要的一年。恰逢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也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与大变革。我们也看到,由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从七个方面总结了我国5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教育规划纲要》实施进展、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校内外联合培养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我们可以从评估报告中看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五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措施是得力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已经确定: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一主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在四个方面进行改革: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改革、协同育人;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提升能力、保障质量。通过改革,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本次高等教育报告的发布是通过第三方进行的,与以往相比,这是一个新的变化,这样的评估报告更加客观公平,所提供的数据分析更加专业可靠。

 

八、民办高校异军突起,办学质量深受关注

 

●事件回顾

2015年11月,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首次发布《中国民办大学办学质量评价研究报告(2014—2015)》,同时,出自于研究报告的《2015年中国民办大学办学质量100强》出炉,引起学界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关注。截至2015年5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民办高校已经占28.55%。民办大学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自: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2015年11月15日】

●讨论

1、张羽: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还存在着很明显的等级差别,不同层级的高校所受到的资助程度和社会关注都是不同的。民办大学常被认为是低质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让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接受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民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于民办大学的研究与分析。

2、骆伟森:较之以往对于民办大学的评估该报告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第一,从评价理念上看,意在建立一个独立于公立大学的能够促进民办大学良性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与监控体系;第二,从评价指标上看,办学设施、人才培养及学校声誉三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5、0.55、0.20,可见民办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本次评价报告中明显更受重视;第三,从评价导向上看,更加倾向于引导民办大学转型发展,努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3、宋晓洁: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一直存在争议,有独立设置、校中校等多种模式,它的存在虽然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殊背景,但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国家鼓励独立学院转设成独立设置的民办高等学校,目前已经有数十所高校已经转设,这是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趋势。

4、方玉佩:我是从民办独立学院毕业的学生,一直以来,无论是最初的自己,还是社会大众,总给此类的院校打上了“劣质”的标签,因而刚上学的时候总感觉低人一等。可是,回顾我的大学四年,我非常感谢我的母校,她给我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与本部学生资源共享,为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潘杰宁:民办大学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地区经济,以服务地方、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做好调研和规划,以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其办学质量。

6、李东航:从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可知,民办高校校长由民办学校自主聘任,不再需要报审批机关核准。民办高校可自主聘任校长,体现出民办高校在治校方面拥有了更进一步的自治权。

7、张艳婷: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推进民办高校的评估工作,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民办大学的发展状态;另一方面,用现代化、国际化的视野来观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可以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决策依据。

 

●贺祖斌点评

报告显示,除了民办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的28.55%外,截至2013年,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含独立学院)已达到557万人(本科生362万人、专科生195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的30%左右。民办大学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办学质量也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部分民办大学还存在法规不完善所引起的学校产权、教育产业、办学收益等认识上的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办学质量。作为教育部聘请的教育评估专家,我参与了部分民办高校的评估工作,在评估实践中,我深感到,民办高等教育应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质量评估机制。民办高校有其办学机制、办学历史的特殊性,如果完全沿用公办高校评价模式来衡量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既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民办高校发展政策的制定。

受中国再发展研究院委托,我主持并联合多所民办大学参与《中国民办大学评价体系研究》的课题研究,其核心成果为《中国民办大学办学质量评价研究报告(2014—2015)》。办学质量是民办大学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证,也是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的研究着重在办学质量分析。媒体从研究报告中遴选出“百强民办大学”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关注的是民办大学的质量和发展问题。同时,我们研究表明,民办大学的未来发展,应该是以建设应用型大学为导向,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民办大学改革发展的必要之路。另外,我认为,独立学院转设成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民办大学理应培养出更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九、高校更名风潮不减,分类管理仍需加强

 

●事件回顾

据报道,近年来,大学“更名之风”愈演愈烈,不少以“提升教学质量”等口号,加入更名行列。一座校园的校名既是推销自身的招牌,又是吸引来者的名片,对于学校来说固然重要。随着考生数量的与日俱增,五花八门的大学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其中的校名也是各式各样,高端大气者有之、低调内涵者也有之,这就难免让众多考生和家长为此挑花了眼。

【摘自:新华网2015年6月12日】

●讨论:

1、谢明明:高校更名风潮不减说明了部分高校的办学理念还不够清晰,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国家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同时也要充分做好理念的引导和政策的宣传,更多的关注更名风潮背后所反应的实质问题,引导高校走出更名的误区,而不是仅仅严格把控高校变更名称的审批手续。

2、宋晓洁:麻省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都是全球知名的高等学府,但它依然持有原来的“金字招牌”,每年吸引全球大批优秀学子。正如一些专家所言:“如果教学质量上不去,办学仍然缺乏内功和实力,只是换个时髦好听的校名,那样只能给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

3、方玉佩:高校更名的背后也反映着社会的一种世俗观念。一般而言,大众眼中的大学总要好于学院,省属冠名高校总要好于地方冠名高校。因而,在中国高校更名风潮的背后,隐喻着大众对待高校认知的偏差,而一味地迎合大众只会强化这种认知偏差。

4、潘杰宁:近年来大学的更名之风,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开放和市场竞争所致。过去由于地理和思维原因,大学名字体现地域性和专业性;同时,国家对高等学校的设置与管理相对严格,高等教育机构的称谓有统一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资本进军高等教育行业,打破了原本严格的分层分级制度,大学的地域性和专业性变成了一些学校头上的招生就业紧箍咒。

5、李东航:我认为在地域竞争、专业竞争、招生就业竞争、公立私立竞争等多重竞争下引发的大学更名潮,是一次基于市场思维的高校变革的产物。教育主管部门应在这次更名潮中,做好“裁判员”的角色,既要审核,同时也要严防“挂羊头卖狗肉”现象的滋生蔓延,保护好考生、学生的利益。

6、王金花:高校更名寄托了社会对这所大学的期盼,其本意是期望它能真如其名。既然更名,就应该是实际意义上的“升格”,应该在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将“学院”改为“大学”或者其他。

 

●贺祖斌点评

据统计,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高校更名现象近年来均成为高等教育界和社会热议的对象。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更名后的校名可概括为“高大全”三字:“高”是指学校办学层次由专科升为本科而将学校更名为学院;“大”即校名由学院更名为大学;“全”指某些行业高校,将原来校名指向较为狭窄的字眼更换为涵盖范围较广的字眼。

我曾经在一所大学负责过大学更名工作,也参与过多所高校的“升本”和“更名”的实地考察,对学校更名的迫切性非常理解。其实,不应该一味地指责高校升格更名现象,高校热衷追求更名是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是资源配置,目前,高等教育办学资源分配大体上是按照985高校、211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本科高校、专科高校的梯度来分配办学资源,而不是根据高校的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分类管理,“升格”意味着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学校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外在力量,部分高校更名是由于地方行政力量促使其升格或更名,这也是大学管理的行政化体现;三是内在需求,在目前各类大学的等级观念下,作为处在大学里的领导和教师,也将升格和更名作为学校追求的目标,毕竟,升格和更名后将带来更多的资源和荣光,在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必然努力将其获得资源的可能性最大化。因此,要使高校的发展更加理性化,我们应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使其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守自身发展特色,推动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由按等级分配向分类支持转变。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将精力集中于突出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

 

十、教授学生断绝来往,师生关系再引思考

 

●事件回顾

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新生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批其学术前辈为“庸才”和“汉奸”的嘲讽言论,导师孙家洲教授“极为震怒”,斥其为“狂徒”,在网上发公开信要“断绝师生关系”,对此,郝相赫发文反击,称自己的名誉受损。孙教授表示“该公开信是自己发在朋友圈,是谁把它流传网上并不知情。”人大历史系称正在积极处理此事,做双方的沟通工作。之后,郝相赫再次发声“一定深刻检讨,痛改前非,认真学习”。

【摘自:人民网2015年9月22日】

●讨论

1、蒲智勇:事件中人大教授与其研究生关系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师生之间交流的缺失和理解的匮乏。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的精辟论述:“当大学成员彼此之间谨小慎微地断绝来往的时候,当交流变成仅仅是一种社交礼节的时候,当实质的精神联系被日常俗套弄得模糊不清的时候,大学的精神生活就要走下坡路了,大学也就岌岌可危了。”

2、张羽:说到交流,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平时在同门qq群里的各种活跃。老师经常在群里分享许多学术文章、教育热点以及充满正能量的文字,让大家阅读、思考、批评和讨论。这种习惯成自然的沟通和探讨帮助我们拓展思维、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增进理解,学会了做人。

3、周伟: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遵循着“尊师重道”的信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建立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自身修养;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4、潘宁杰:我认为,尊师为本,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治学态度。治学之人,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在当今民主社会里,言论自由是建立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基础上的自由,百家争鸣是建立在学术基础上的讨论和质疑,这样的尺度,既秉承“师道尊严”之道,也显“学术自由”之精神。

5、张艳婷: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师生二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学术交往关系。如果学生既有狂妄的言论倾向,又无法忠于自己的学术路径,将来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和导师的学术声誉,导师做出这样的决断,或许是更理性的抉择。

6、方玉佩:“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在我看来,孙教授虽然此举比较决绝,没有给其弟子以改过的余地,但是他的出发点应该是希望以实际行动告知其弟子甚至是全社会的研究生“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贺祖斌点评

《礼记·学记》曰“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是我国古代师生关系的写照。人大教授发文断绝师生关系事件引发民众热议,让我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在教育领域,传统的“师道尊严”等观念已经日渐式微,“如何在信息开放的环境下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新的话题。大学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场所,是一个探寻真理的圣地,她理应具有其包容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其自由的交流,独立的思考。学生在深入研读前辈们的学术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主动质疑,提出问题,与其进行交流与论辩,这即是“爱真理”,但其必须是以学术讨论的方式进行,这即是“爱吾师”。如果以辱骂方式进行批评,自然会引起老师和前辈的反感——哪怕你再有道理,在道义上就很难站住脚。在我看来,该事件反映出了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传统上尊师重教的观念日趋淡漠;二是学术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降低。大学本是一个学术包容的场所,应该怀抱一种开放的学术精神面对学生的问难。老师引导青年学子以学术的严谨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进行学术交流,学生也绝不可将学术世界与世俗世界混同,应该在尊重学者的基础上开展批评。

 

●盘点总结

今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一年。今年入选的十件大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前瞻性,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方面,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动计划、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二是发展性,即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公平、民办大学办学质量;三是现实性,高等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高校更名风潮不减、人大教授断绝师生关系等。当然,今年还有很多事件值得关注,比如“互联网 教育”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一带一路”提速高等教育国际化、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正式颁布等,我们希望每年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脉络、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对于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事的整理与盘点,仅代表本次沙龙讨论的观点。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这些事件都是在收集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相关资料并经过多次讨论基础上形成的,部分评述采用了已经发表过的观点(篇幅所限,未能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收集的信息和参与讨论者的水平所限,其中的观点肯定存在些许漏洞和偏差,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5-10-24

2.邬大光.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教育部,2015-12-4

3.贺祖斌.思考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5-4

6.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1

7.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eb/ol],2015-8-28

8.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eb/ol],2015-10-19

9.中国民办大学办学质量评价研究报告(2014-2015),2015-11-15

10.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迈进,光明日报,2015-12-7

分享到:
联系j9九游会真人游戏——j9九游会登录的公告————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j9九游会真人游戏 copyright@2023 j9九游会登录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