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紧紧围绕定点扶贫点贞丰县实际,不断丰富扶贫工作内涵,积极开展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等,探索出“组织联通、校地联动、产技联结、校企联合、院院联建”的定点扶贫“五联模式”,有力助推了贞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组织联通,党建引领脱贫。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对口帮扶贞丰县精准扶贫行动领导小组”,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全面落实扶贫工作主体责任。学校负责同志多次开展实地调研,协调解决问题,各基层党委、部门赴贞丰县定点联系乡(镇)开展扶贫工作共计180余批次。将定点扶贫工作列入学校目标绩效考核,与各基层党委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要求及时研究解决帮扶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实行联络员制度,定期报送扶贫工作情况。选派优秀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已安排近20名优秀干部教师,组成驻村工作队,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及惠农政策,帮助所在村制定完善发展思路和规划,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校地联动,教育长效扶贫。聚焦贵州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教育帮扶、爱心捐赠等手段助力贞丰县脱贫摘帽。学校党政负责人和各学院知名专家教授多次赴贞丰县调研指导,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扶贫政策、法治教育等各类宣讲,帮助进行项目申报,培训中小学教师。组织博士村长、学生志愿者到贫困村开展支教支农、扶贫调研、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志愿服务。近年来,学校寒暑假社会实践团队到贞丰县开展帮扶55次、其中,研究生支教团20人,博士村长实践团200余人。整合多方资源,协调社会力量,为贞丰县捐赠价值130余万元的资金及物资。
产技联结,科研优化脱贫。加大科技产业帮扶力度,积极为贞丰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j9九游会登录的技术支持,实现输血更造血。组织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赴贞丰县开展技术指导。围绕贞丰县花椒、食用菌、精品水果、茶叶、糯稻、中药材、蔬菜、烤烟、生态畜牧等十大特色产业发展,开展扶贫调研指导和j9九游会登录的技术支持200余批次,帮扶6700余户共计2.5万贫困人口。大力开发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模式。指导巷诺糯食基地企业,制定当地特色灰棕、糯米饭、糯米小酒等特色食品产业化开发规划;在岩鱼村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打造“岩鱼香”优质水稻;在对门山村建成3500亩高效益黄金芽、白茶基地和1000亩的坝区蔬菜基地,建成两座光伏扶贫电站和48个食用菌基地大棚;在花江村建成2500多亩李子园,80亩“校农结合”蔬菜基地和300亩竹荪种植基地;在坡柳村建成300亩粽粑叶、500亩茶叶、300亩枇杷和50亩牛蛙养殖基地,成功申报“坡柳娘娘茶”地理标志产品;在巧年村建成150亩柑橘种植基地,270亩沃柑种植基地和600亩花椒种植基地。
校企联结,产销精准扶贫。组织产业扶贫团队赴贞丰县相关基地、企业、合作社等进行调研,探索创新贫困农户农产品销路,努力构建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定点扶贫的大格局。将食堂采购优先与贫困地区贫困户对接,使贫困户“菜园子”直通学校食堂“菜盘子”,开设贵州省内高校首家“校农结合扶贫农产品直销点”,努力打造贵州大学“校农结合2.0”,采购总金额5000余万元,覆盖7地市21县300余个村,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200余户6200余人。与当地合作社和贫困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采取“订单种植、订单收购”的长效帮扶模式,着力解决贫困农户的农产品销售问题,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实惠。帮助贞丰县长田镇组建产茶贫困村集体合作社4个,指导采取“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模式推进茶叶产业。联系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利用校友和企业对定点扶贫地区开展精准帮扶。
院院联建,学科聚力扶贫。实施“一院一品”行动计划,由各基层党委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整合资源,帮扶贞丰县乡(镇)形成了贵州大学助力脱贫攻坚37个典型案例。农学院“专家小院”团队带领“博士村长”通过“政府 高校 企业 基地 农户”模式,为北盘江镇黄豆产业和贞丰县沙坪镇尼罗村花椒产业问诊把脉。茶学院助力长田镇制出脱贫“茶”,指导当地政府采取“以销促产”的方式建成“贞丰茶叶交易市场”,对长田镇茶农、茶叶加工人员开展技术培训636余人次,茶农干茶增收1120万元。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针对贞丰县花椒干制技术瓶颈,研制出一套花椒采摘、干制及储运技术,在贞丰县两家花椒企业推广。化工学院整合力量组团帮扶,为连环乡砂仁栽培技术、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以及深加工等提供j9九游会登录的技术支持。医学院积极整合贵州省人民医院医技力量和资源优势,定期为贞丰县举办医学继续教育培训班、科普讲学、健康防治等医疗科普活动。外国语学院联系外部资源引进企业,帮助岩鱼村建设“布依族民族手工文创基地”。法学院组织法学专家深入纳孔村进行法治宣讲,共建“民主法治示范图书室”,帮助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以旅游扶贫助推乡村振兴为切入点,为纳孔村入选贵州省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言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