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重大变革: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j9九游会登录

创新办学 破解新建本科院校转型难题
重庆文理学院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路径
《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30日04版)
    

新建本科院校,素来被视为与传统大学相比先天不足的“夹生饭”。位居西南一隅的重庆文理学院独辟蹊径,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屡享殊荣,综合办学实力逐步增强,得到广泛认可,被誉为“重庆文理现象”。现象背后,蕴藏着哪些发展理念?解读其探索实践,有哪些启示?
    荣膺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样的成绩单,连根基深厚的一些老牌大学都难以做到,却在偏居西南一隅的一所由专科升为本科仅10年的院校变成现实,在同类院校中,能同时拥有这四项殊荣的也仅此一家。
    这一切,发生在重庆文理学院。
    独享殊荣,勇立新建本科院校潮头
    业界所称的“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适应国家扩招需要而新成立的200多所本科院校。与其他有多年历史积淀的老牌本科院校相比,约占本科院校总量1/3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实力、品牌、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往往迷失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夹生饭”困局,但重庆文理学院正在大踏步跨越这个鸿沟。
    一系列数据,从不同侧面佐证着重庆文理学院非凡的发展成就:
    该校的师资队伍水平走在同类院校前列。该校成功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由涂院士领衔,该校组建材料学院,建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而在重庆地区,仅有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有些老牌大学都未能拥有。重庆文理学院还拥有92名教授,“破百”的历史性时刻指日可待。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该校拥有的“国家级荣誉”独一无二。学校的荣誉榜上,有四个含金量极高的标志性成果: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
    从能直观地反映出一所大学的社会认可程度的第一志愿录取率看,2008年,重庆文理学院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达85%,2009年超过90%,2010年超过95%,这是许多学校梦寐以求的数据。由专科升级为本科仅仅7年,该校便告别了补录的历史,如今,如果不将该校列为第一志愿,将很难被该校录取。曾经的“添头”而今成了“香饽饽”。
    2007至2009年,重庆文理学院领导班子连续3年在重庆市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荣获先进。2009年9月,重庆文理学院获重庆市委表彰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今年获重庆市表彰的五一劳动奖状,是重庆市获此殊荣的两所高校之一。
    而今,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诚信办校,改革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秉承“进德修业,博文达理”的校训,向着“建设全国知名的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呈现出勃勃生机。
    学生顾客,制度创新催生不竭生命力
    重庆文理学院的发展“奇迹”是如何炼成的?异军突起的现象背后有哪些发展理念?
    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认为,第一关键词是管理创新。
    世界上成功的大学可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靠历史的积淀,比如久负盛名的剑桥、牛津大学等;一类是靠管理创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比如香港科技大学等。重庆文理学院选择了第二条路径。
    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钟志奇认为,重庆文理学院在秉承几十年注重质量、规范管理的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引进、移植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第一个创建——也是迄今众多大学中唯一施行——覆盖学校全方位工作的“三标一体”教育质量管理模型,形成独具办学特色和竞争品牌的管理制度。该成果曾荣获第五届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于2005年在该校召开现场会,推广该校的管理经验。
    目前,“三标一体”教育质量管理模型已发挥出良好的效益,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在这一管理模式中,引人瞩目的是引入顾客、产品和质量等概念,基于这些概念,进行了教育思想和办学观念的深层次创新。
    “顾客”指的是前来求学的学生,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缴纳费用的消费者;“产品”则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
    顾客概念的引入,颠覆了对学校和学生的关系的传统认知,重庆文理学院提出“学生即顾客、教育即服务、质量即生命”的独特办学理念。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该校没有停留在空洞的概念层面,在实践层面,这些理念被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工作抓手。比如,人们往往习以为常地将大学的机构区分为教学单位和机关,而在重庆文理学院,则将内部机构分为教学执行部门和教学服务部门。名称更改的背后,是学院秉持的重要原则:所有教学单位以外的都是教学服务部门,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再是“衙门”、“官员”,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监督者和保障者,“一切机构指向育人、一切人员服务育人、一切资源保障育人”。
    2008年7月,该校又启动大部制改革。重组教学服务部门,原来的30多个处级机构缩减到10个部,有效避免了以往机构职能交叉、接口不畅的弊病,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人无我有,特色专业开辟发展新领域
    成功要素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特色发展。
    “从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第一天起,重庆文理学院就意识到,如果只是‘克隆’其他院校的路子,将无法实现大的飞跃,必须走特色发展的路子。”钟志奇表示,坚持“特色发展”意味着“不走寻常路”,既要在“多人区”争取一席之地,更要涉足“无人区”和“少人区”。

该校建立了根据市场需求信号调整专业结构的机制,对部分招生就业差的专业停止招生,对供过于求的专业限制招生,对吸引力不强的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其次,形成了专业内涵建设强化机制,成功召开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制订了薄弱专业的建设方案和新专业建设规划;第三,形成了特色专业滚动建设机制,重点建设特色新专业项目和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第四,形成了新增专业的论证制,请专家和用人单位来论证是否增设。
    “人无我有”的思路迅速取得成效。学院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重庆市唯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专门机构,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新领域内开展的开创性研究,很快就赢得了自己的地位——2009年9月9日,重庆文理学院由牟延林教授领衔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在当代高校的构建与实践”喜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高校。
    该校成立的花卉研究所殊途同归,同样实现了异军突起。在重庆现有气候条件下,一般树木成材至少需要10年,但中心研究人员刘奕清教授主持“速生桉引种选育与快繁技术”攻关项目,成功研发出“渝桉1号”速生丰产桉,填补了重庆速生丰产工业原料的空白,一年可长3~5米,成材只需6年左右时间;适应性强,病害相对较少;同时用途广泛,可作造纸原料、纤维材、大径材等。在收获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庆文理学院的研究也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开放之风,“蝴蝶效应”引发新潜力
    第三个关键词则是开放办学。
    重庆文理学院坚持全方位开放,筑巢揽凤,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涂铭旌院士等高端人才的加盟,迅速引发“蝴蝶效应”,激发出原有师资的潜力,也吸引了更多校外人才的关注。
    根据学校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取向,重庆文理学院矢志不渝打开开放之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该校利用人才、智力优势,与重庆永川区、垫江县、大足县、彭水县等签订“校地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重庆黔江区、忠县和四川省古蔺县等达成合作意向。人才培养、盐卤化工、名贵花木培育、旅游开发、牡丹研究、五金制造材料和工艺、金银花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预防腐败研究等20余个项目得到实质性推动。学校还与重庆宝利阳集团、创斯特、富士康、nec等公司达成“校企合作”战略协议,在软件外包、电子工程、动漫人才培养、动漫产业开发及动漫企业孵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开放,让重庆文理学院开始走上世界舞台。该校先后与15所国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招收俄罗斯留学生,实现了留学生教育零的突破;开办国际班,打通学生跨国学习通道。
    革新模式,破解学生就业困惑
    重庆文理学院院长孙泽平介绍,经过合并升本、质量评估、探寻新路三大阶段的发展,学校已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厘清了发展方向,致力于打造一所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
    他说,将学校发展路径界定为“应用型大学”,既是学校在现有竞争格局下的慎重抉择,更在于学校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给出的突围方略。“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首要社会意义就在于有效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这是我们选择发展路径的重要出发点。”
    “大学生就业难,准确地说,应该是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岗位的就业难,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眼高”,看不起基层、一线的工作;二是“手低”,不能胜任企业岗位的工作。”孙泽平表示,检视学生眼高手低现象,大学应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文理学院提出建设应用型院校的概念,走在全国的前列,给学校带来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根本性改变,尽管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初见成效。在新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该校近三年的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不能好高骛远。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并没有先天的高下之分,只有办学目标、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我们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实事求是地确定办学目标。”孙泽平认为,在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新阶段,高校应各自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发展路径,新建本科院校不应成为老牌大学的翻版,继续沿袭精英化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路子,否则,就可能浪费教育资源,培养不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校认为,应用型大学有四个方面的标志:一是有适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硬件条件,有实训中心、工程中心;二是有一定数量和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兼具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课堂教学方式以“应用”为主要特色,重在培养学生“怎么做”的能力;四是培养出能和用人单位需求契合的学生,能很快上手,完成岗位工作。
    民主管理,学校上下焕发勃勃生机
    群策群力,是重庆文理学院弥补历史积淀欠缺的重要抓手。2010年,在进一步加强教代会和工会工作的同时,学校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工作委员会”(下简称民管委)在重庆文理学院应运而生,民主管理成为该校跨越式发展的的新引擎,是完善大学制度的重要方面。
    首届民管委有31名成员,没有一名学校领导,全部由一线教师、职工组成,最大程度地代表了基层民意。
    民管委主要对教职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予以论证商议,其结果再由校长办公会议决。民管委没议、没通过的有关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公会不上会、不决策。“这一探索有力地推动了依法治校、民主办校的创新落实,让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不再流于形式。”孙泽平说。
    一年多来,民管委已讨论决定10多项与教职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做出的决定,全部付诸实施。
    教师分房是所有学校都深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在重庆文理学院,经由教代会和民管委的商议,就谁有资格购买房屋、如何确定排列秩序等症结问题给出方案,难题迎刃而解。
    教代会议大事,讨论决定学校建设发展中战略性、方向性问题,民管委则重在商议与教职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细节和个案,一般每学期应定期举行二至三次会议。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临时召开会议。二者相得益彰,让教职员工民主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有了新的通道。
    “大学内部治理权力架构,包含决策层面的政治领导权力、操作层面的行政执行权力、学术管理中的专业权力和监督层面的民主制约权力,这些权力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必须有效、恰当和协调使用。”钟志奇表示,民主管理委员会有助于实现“权力制衡”。
    “推行有效的民主管理,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必要前提。”孙泽平说,民主管理工作委员会主要有三项职能:
    一是听取和审议学校决策方面的有关事项,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比如讨论涉及教职工部分或个人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方面的举措和事项,就人才引进家属照顾等相关事项提出意见供学校决策参考。
    二是获得有关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信息,就学校提请征询、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有关事项,发表看法并进行审议。
    三是督促检查校务公开、院(部)务公开工作情况,对涉及职责范围内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了解等。
    学以致用,立体改革支撑转型发展
    基于打造“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重庆文理学院推出一系列新的改革举措。
    “概括起来,近期的目标是‘顶天立地’,”所谓“顶天”,是指达到硕士点的授予条件,力争获得专业硕士授予权;所谓“立地”,是致力于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朝着这个目标,我们将探索推行若干‘首吃螃蟹’式的改革。”
    一切改革,都以“应用”为灵魂进行统领。
    在教学模式上,重庆文理学院将进行大刀阔斧的探索和改革,学校会走出象牙塔,从后台走向前台,感受社会需求的脉搏,和企业一起,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无缝对接。
    在教学环节上,更加注重实践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纯理论性或学术史类的课程,增加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
    在课程教学方法上,注重案例教学,推行项目制、工程作业制等,把重点转向“怎么做”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考试方式上,学校改变“一张试卷定分数”的局面,推行更加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团队合作考试、小组调查报告、案例演示、情景模拟等都将被逐步引入,以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该校还启动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优秀的案例分析、方案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都将足以让学生获得毕业的通行证。
    重庆文理学院还在公共课教学改革上狠下功夫。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单一的灌输,转换到多元化的成人成长、公民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品德教育,并广泛引入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启迪学生的心智、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公共英语实行分层教学,a级班实行全外语教学,让学生可以脱口说英语,b级要求通过四六级考试,c级要求通过学校组织的学位外语考试。
    公共体育课以俱乐部为单位进行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掌握一门能终身锻炼的本领或项目,而不是面面俱到,什么都学,却什么都不会。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j9九游会真人游戏 copyright@2013 j9九游会登录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