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蒋红群 吴育林
(中山大学 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山大学 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政治引导功能、价值整合功能和道德规范功能’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必须坚持解释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践性原则,通过灌输教育、分层教学、理论联系大学生实际等方法,坚持课堂教学路径、校园文化路径、学术影响路径和舆论导向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吴育林: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 2012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转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以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的实践为切入点”(项目编号:12&zd007)阶段成果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2013年3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对高校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所谓政治引导功能,就是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民族团结进取的共同政治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个政治任务,即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大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不因外部因素的干扰而有所动摇。由此可见,只有彻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导功能,才能确保高校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价值整合功能
所谓价值整合功能,就是通过整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在多元价值选择中接受主流价值观。改革开放进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冲突,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受这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由传统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的特点。”[1]但是,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多样,就越需要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整合。主流价值观就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涵的主流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整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整合功能。
(三)道德规范功能
所谓道德规范功能,就是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既涵盖了以“八荣”为主要内容的那些必须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道德(如“以服务人民为荣”),又涵盖了“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那些必须恪守的底线伦理(如“以背离人民为”),这对于帮助大学生知荣明辱、扬荣抑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高校道德建设,使大学生认清“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2]尤其在当前存在道德失范现象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规范功能,以抵制社会上不良道德风气渗入大学校园而造成负面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解释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面临的是教育者如何向受教育者解释理论的问题。这必然涉及到理论教育的解释性原则。解释性原则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解释要完整,即要完整地向大学生解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3]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二是解释要清楚,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解释要脉络清晰,避免一些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上产生模糊认识或混乱记忆;三是解释要有吸引力,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释要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过程性原则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这一过程论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过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课堂教学是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与作为教学参与者&学习者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二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习得也有一个“学、思!、行”的过程。三是在掌握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还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整地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三)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原则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图克服过去以课本为本、以考试为本的错误倾向,执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以大学生为目的,而不是手段。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始终把大学生的成才成长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而不能把大学生仅仅当做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或手段。二是要把大学生当做主体,而不是客体。教育者不应把大学生当做等待教育和启蒙的客体,而是具有自我意志自由的主体,否则容易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克服上述问题,即承认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个性,与大学生展开真诚平等的情感对话。三是要以所有大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某一部分大学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眼里不应当有好生和差生之分,应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对那些平时不爱表现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尊重,自信心得到增强。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以理论为指导,理论以实践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大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理论的内化过程;二是通过教学实践,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理论的外化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重视第一个目标,不重视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说,不充分考虑如何让大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致使一些大学生学习了理论却言行不一、知行脱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理论品格,决不能割裂理论和实践在教学中的双向统一性。就实际情况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实践性为根本原则,更加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广泛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激励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活动,促发大学生"在学中做#以及"在做中学#的良性循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灌输教育的方法
灌输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应用广泛的教育方法,其特点是“由外界向教育对象系统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传播某种思想理论体系”。[6]联系现实,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前较少接触或没有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无法系统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意识,而“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灌输教育法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摈弃那种把灌输教育当做强迫教育或教条式教育的意识和做法,即不能强迫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死记硬背,也不能用简单粗暴的照本宣科来进行教条式的教育。也就是说,问题的根本不在于灌输教育方法本身,而在于教育者本人如何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不是死板的、机械的、说教化的理论灌输,而是生动的、灵活的、人性化的理论灌输,后者才是灌输教育方法的真谛,才是教育者为之努力的方向。坚持正确的灌输教育方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证。
(二)分层教学的方法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8]分层教学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对过去“一锅煮”、“一刀切”的教学方法的扬弃。高校大学生人数多,专业杂,实施分层教学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具体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知识储备的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授课对象采取灵活多样教学风格,施以恰当的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照顾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又能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是把他们当做学习者,而不是生活者,即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作为生活者的主体身份。但事实上,大学生作为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不仅学习着,也生活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热切呼唤的回归生活世界,回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是理论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进一步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用理论联系大学生生活的方法来拉近理论和大学生的距离,消除大学生对理论的心理隔阂。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和生活方式,并善于联系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学习学业、职业期望、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精神迷茫、道德困惑等实际问题来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释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理论本领。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课堂教学路径
课堂教学路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内容,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理论成果完整地教给大学生,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本领,用较高的教学艺术吸引大学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二)校园文化路径
校园文化是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选择校园文化路径’具体说来,高校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来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宣传。对于第二个方面,具体举措包括: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创造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优秀校园文化产品,促进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宣传而又为大学生喜闻见乐的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
(三)学术影响路径
所谓学术影响路径,就是借助具体的学术策略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并影响大学生的路径。大学生正处于求知的关键阶段,他们对高品位的学术讲座有很浓厚的兴趣,对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在大学生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核心价值体系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妨以学术影响路径来增强理论教育的思想深度,使大学生真正从中得到思想启发,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的学术底蕴,提高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术视角,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学养人”[9];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定期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活动和知识竞赛,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在课外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鼓励大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基层农村、工厂、街道、社区开展调研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和相关论文,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四)舆论导向路径
近些年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在国内甚嚣尘上,它们将触角直接伸向高校,企图通过散布错误的思想舆论来扰乱大学生思想,争夺我们的青年。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实质性困难。有鉴于此,高校应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体说来,高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掌握舆论宣传话语权,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和揭露,使大学生对错误社会思潮&对反马克思主义言论的思想实质和错误观点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切实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监督水平,使校园网络不受或少受错误思潮的舆论干扰,成为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台。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错误思潮对大学生心理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才能顺利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