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9九游会登录

 在高校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9九游会登录
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价值。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学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深刻认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使命新任务。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多层次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核”地位,决定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的客观需要。自人类社会诞生社会主义制度以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西方霸权国家和敌对势力在价值观领域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西方霸权国家和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美其名为“普世价值”,竭力在中国“布道”、推销,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摄和支配地位。在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中,能否抢夺主动权,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否得以维持和巩固。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并批判其危害,还要遵循“打铁还要自身硬”的逻辑,在价值观的凝练和培育上下功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24个字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制度的反映,对于其赖以产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凝结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从价值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集中表达。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价值目标的概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取向的概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公民个人行为选择价值准则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为一体,把价值观领域的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共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创造。因此,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在不断升华思想道德境界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大正能量的根本路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当今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时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抓好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价值引领功能,能够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能够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二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也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的呼唤或“倒逼”出来的产物。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理论的必要性,而且具有实践的紧迫性。
       首先,思想文化领域里存在一些非主流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存在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这些错误思潮,或者宣扬极端自由化、全盘私有化等资本主义私有化思想,或者宣扬“权分立”、多党制等西方政治民主思想,或者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是具有超阶级性、永恒性,其实质都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看,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念在不同领域都程度不同地有所存在,仍然影响和侵蚀着社会机体和健康的心灵。如政治领域里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经济领域中的地方主义、拜金主义现象令人关注,社会生活领域僵化保守、不思进取的小农心理以及求神拜佛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危害不浅。面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种种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目标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抵制种种错误思潮、腐朽价值观念的影响和侵蚀。
       其次,在社会道德领域存在令人担忧的道德失范现象。一些人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时有发生;一些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国家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一些人不遵守社会公德、见危不救、道德冷漠等。这些问题虽然是社会道德的支流,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损害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面对道德建设领域的种种挑战,迫切需要我们针对道德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凝练公民个人行为选择的价值准则,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感召力,促进崇德向善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再其次,国家治理领域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空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标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既包括传统的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管理,也包括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等内涵,既涉及法律、法规、政策,也涉及思想、道德、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的制度机制保障。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状看,要实现由传统的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转变,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亟待通过深化改革而完善发展的空间。面对国家治理领域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供价值引领。
       三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路径之一。有效地实现这种“融入”,就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
       正确认识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德”的科学内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新任务,也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设计。大中小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依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满活力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人的灵魂的教育,要遵循知识传授的规律,倡导启发式、参与式,使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逐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价值认同的规律,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意义,在情感态度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行为上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遵循现代教育的规律,注重教育与治理相结合,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校规校纪、学生守则的制定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既要求每一学段的德育都能够实现课程覆盖,又要求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德育课程都能够实现“无缝”衔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序列,实现好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要统筹政治、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的育德功能,在大学要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使各门课程都能发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创新大中小学德育课教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载体、主渠道和主阵地,创新学校德育课教学,对于青少年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渗透在不同学段的德育教学之中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民族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将继承和弘扬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基本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科学地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德育课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和关键点。
       在作为统一整体的学校德育课建设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但从教材内容、课堂效果、教师队伍素质状况看,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之中,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实现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体系的转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的新使命。
       (作者: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潜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