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工程”下的专业综合改革-j9九游会登录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改革探索
曹 强 凌朝栋
       【摘 要】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归宿。 结合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文章探讨了六种课程与教学资源改革的模式。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 课程与教学资源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118)。
       【作者单位】: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陕西渭南
       【文章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年 -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旨在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为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省教育厅启动实施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院校,不同于“985”和“211”院校,如果一味模仿这些高校的办学模式,势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地方院校应该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新途径,努力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目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作为地方院校,我们在课程与教学资源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全面实施“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夯实基础、强化主干、加强实践、注重素质”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资源。目前,我们全面实施“2 2”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按照学科类别进行通识和专业基础培养,后两年按照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课程结构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五个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自然科学概论、大学数学等,旨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包括跨学科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本学科的基础课程两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体现指导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综合教育课程包括社会调查与实践、艺术鉴赏、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课程,搭建了文理交叉、文文交叉的课程平台。
       构建协调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我们始终坚持把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来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获省级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有 2 门省级精品课程,6 门校级精品课程。
       2011 年,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升格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我们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积极促进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以《史记》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为核心,形成了以古代文学学科为骨干,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白居易研究和陕西当代作家研究打造成国内有影响力的课程资源。
       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平台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课程建设实际,我们加大了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开辟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将许多课程建设为视频课程,供校园网内学生免费点击观看学习。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资源与试题库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互相交流,老师在线解答学生的疑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方位的自主学习环境。
       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2]我校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时。
       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践基地是基础。我们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建立校内素质训练实验中心,并将实训基地建成面向全专业学生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实习基地,成为训练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和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其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我校获批为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多方努力,我们与电视台、报社、中学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赴实践基地见习,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发表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或编写教案质量,取得相应的学分。
       加大选修课比例,凸显地域文化特点
       高校不仅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还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作为地方高校,应为地方政府培养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教育规划纲要》也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1]因此,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加大了选修课的比重,借助我校广播电视学、新闻学、文秘等专业的资源优势,增设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专业课程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修。同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选修课程,凸显地域文化特点。相继开设“司马迁《史记》研究”、“白居易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秦东文化研究”等课程,为陕西地方文化建设培养大量人才。
       开辟第二课堂,实施创新学分管理
       我校“2 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科技活动、专题报告、社会实践等综合教育课程的创新学分管理,建立学生创新档案。未修满创新学分者,延期或暂缓毕业。通过学分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学分的获得方式主要有四种途径:
       第一,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我校实施“百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工程。全力打造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旨在推进创新教育改革,激发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发表相关文章。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凡是学生在公开刊物发表的诗歌、散文、小说、学术论文等,依据相应等级,获得相应的学分。
       第三,科技或专业知识竞赛。凡在科技竞赛、诗歌朗诵赛、说课讲课赛、多媒体课件赛、征文比赛等获奖者,依据比赛等级,获得相应学分。
       第四,专题报告和社会调查。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人文学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百部经典名著导读等活动,要求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三次讲座活动,会后写出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等,根据所写文章的质量,获得相应的学分。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写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获得相应学分。第五,诵读经典。为夯实学生专业课基础,我们全面推行“五积累五优化”工程。要求学生阅读 200 部名著,每部撰写 20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观看 100 部中外影片,每部写 1000 字左右的影评;背诵 300 首(篇)古今中外诗词。凡达到诵读要求,并超额完成诵读要求者,依据超额完成量的多少,获得相应学分。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归宿。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划 纲 要 (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王 义 遒.对 当 前 高 等 学 校 本科 教学 质 量 的一 些 看 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