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坚持“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办学思路,以深化改革挖潜合作内涵,以开放办学牵动交流活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文交流等方面综合发力,架设“三桥”、铺就“三路”,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架“聚集优势”桥、铺“联合育人”路,人才培养互联互通。聚集矿冶与材料等一流学科优势,开展人才培养、交流学习等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留学生2000余名。与俄罗斯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国际材料暑期学校、本科生交换等多元深度交流,联合举办“暑期师生访学研修营”“创客嘉年华”等活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设立“鼎新北科”专项计划,提供专项资金,推动各院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院校开展对口合作。丰富奖学金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项目、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学校国际学生“鼎新奖学金”的作用。开展国际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探索形成“一带一路”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共有来自3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448名国际学生在校学习,占学校国际学生总人数的49%。
架“整合资源”桥、铺“合作创新”路,科学研究共进共通。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形成“以学校交流为平台、以教师合作为主体、以科研交流为突破、以学生交流为促进”的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格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依托材料环境腐蚀学科优势,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与泰国高校共建“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中泰材料腐蚀试验站网”,启动“东南亚海洋工程用先进钢铁材料制备与防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一带一路”沿线工程建设中材料服役评价与选材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参与援建马尔代夫大型基础设项目中马友谊大桥,为大桥防腐蚀工程保驾护航。依托冶金工程学科优势,参与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中国—印度尼西亚综合产业园青山园区”建设,形成年产20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能力,年销售额达40—50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1.2万个。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冶金行业企业交流合作,与印度钢铁企业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在推动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钢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交流,助力沿线国家经济建设。
架“畅通渠道”桥、铺“协同发展”路,人文交流相知相通。成立中国“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学术研究与决策咨询相结合,打造资源汇聚平台、政策研究储备中心、决策咨询智库、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服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心得体会座谈会、“一带一路”主题征文等活动,邀请国际学生以真情实感讲述留学精彩故事,分享“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带来的变化和机遇,表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切期盼。选树国际学生典型,哈萨克斯坦籍学生鲁斯兰参加无偿献血,被习近平主席称赞为“中哈人民友好交往的使者”。依托孔子学院、暑期学校、国际文化节等平台,创建特色交流项目品牌,为国内外学生量身打造系列讲座、专业课程、语言文化课程等交流项目,每年选派15名学生赴老挝、越南等沿线国家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新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