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从营造创新实践氛围入手,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加大支持力度、有效整合资源,学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营造“愿学”氛围。组织相关专家和师生员工开展“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出台《深化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学生的学习、创新创业实践等进行总体规划指导,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实践学习的具体制度,以提高业余科研、创新活动覆盖面为目标,引导学生走出寝室、走进实验室、图书馆,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引领方向。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创新性学习结合起来,设计了一批包括科技文化节、法律文化节、e文化节等以学科创新学习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讲座论坛、报告会、知识竞赛、app开发等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
夯实“能学”基础。依托“弘毅学堂班”、“卓越工程师班”等各类实验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分阶段培养,鼓励一、二年级学生加入学术科技社团,培养兴趣;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实施“大学生年度创新”、“学年论文”等计划,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并组队参加业余科研立项和科技竞赛;鼓励四年级学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在确定推荐为免试研究生以后,组织学生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集合优势力量组成学生学科(创新)竞赛教练团队,为每个本科班级选配责任心强、科研能力突出的班级导师和烛光导航师,指导学生业余科研和竞赛活动。鼓励教师投身学生科研活动和竞赛指导工作,在教学科研工作量统计、评优评先和职称评聘中对金牌教练予以政策倾斜。
拓展“善学”空间。整合国家和省、校、院三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集中支持本科生竞赛指导、本科生业余创新、本科生创业实践等各类项目百余项,有效提升了创新学习的指导和实践能力。编写《创业导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等教材,开设《创业运营模拟课程》《kab创业基础》《创业学》等10门创新创业主干课程,采取课堂教学与课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邀请创业成功校友来校指导学生创新实践,通过联合校友设立“天使基金”以及各类奖助学金引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